对于很多铁杆古迷而言,只要不是原原本本按照古龙先生原著去拍的电影,便都是胡编乱造,因此新版《三少爷的剑》从情节、人设上的诸多改动,按理说正是各位原著迷开喷的好机会。但可惜,尔冬升却早在几十年前就从古龙先生那领了丹书铁券,因为古龙私下跟尔冬升讲过另一个版本的《三少爷的剑》,一个更为真实的江湖故事。

在此并不想太多对比原著和电影的异同,毕竟这是两种语言,影评也不是找不同的游戏,但我们要说的却又离不开原著和电影的异同,因为把文学作品转换为视听艺术,有一大难关可谓电影人的心魔,那就是逻辑。

也许有人认为,越是没有逻辑的故事越是吸引人,其实这是一种谬误,对于文学或者电影,所谓“没有逻辑”其实是情节新奇的外衣,说到底,还是要给读者观众提供另一种对生活的解读或者直接展现了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但这里面却需要一套能够自说自话、自圆其说的独立逻辑。

但可怕的是,文学中的逻辑和电影中的逻辑,在搭建方式上却有着很大不同,这也是诸多改编不令人满意的根源,尤其是对于武侠片,还要在逻辑前加上江湖二字,这就愈发复杂了。

江湖逻辑决定影片成败

实际上,《三少爷的剑》原著是一部非常没有逻辑的小说,但这不是贬义,而是古龙小说的特点,如同七宝楼台、炫人耳目,古龙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不符合现实逻辑的事情用作了江湖世界的逻辑,于是古龙时常以颇带禅机的话语、跳脱的叙事笔法,构建了一套令读者大开眼界的逻辑,但读完他的小说,细思之后才会发现全是扯淡,但人家扯淡的功夫就是厉害,而且语言中都是带着内力的,实在有破绽,古龙还有妙招,那就是金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没错,这句我们烂了大街的话,你可知道它是古龙首创的?而且就是出自《三少爷的剑》。

好了,如此说来照本宣科把古龙小说改编成影视真是难于上青天,因为影视可不能拿文学手法去直接套用,当然,这也不绝对,还是有人在这条道路上尝试了一把,而且还成功了,那就是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但问题是,《东邪西毒》是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不太有说服力。但在这里还是想提一下金庸大师,实际上他的书之所以更具有影响力多半是因为逻辑搭建的更具有普世情怀,比如《射雕英雄传》真正撑起武侠味的,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但这五个又不是主角,因为他们绝对不能当主角,因为一个个太飘忽,行为动机太不好解释,所以他们是撑场面的,告诉读者这本书是一个江湖故事,但是符合普罗大众理解的江湖逻辑则是靠傻小子郭靖去搭建完成,而且逻辑很简单——精忠报国。

三少爷的剑武力排行(一个官二代和黑社会的故事)(1)

“加料”已成为改编套路

反观古龙的小说,尤其是谢三少爷,在逻辑上很多事就说不通了,确切来说是原著中压根就没交代,很多本该多着墨的地方,比如人物矛盾、内心波澜,结果都是蜻蜓点水,或者是写了很多,却发现云山雾绕,其目的就在于烘托江湖的无常,写的太详实就俗了,就不江湖,这是文学的动机、文学的逻辑,但你让拍电影的怎么办?

所以说,胡金铨突破了这个难点,既然对于一个故事的逻辑构建不能从里向外,那就从外部加点料,于是1990年上映的《笑傲江湖》成为了里程碑式的作品。

金庸原著我们应该很熟悉了,但是怎样将原著的故事用电影的逻辑把他讲清楚,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电影没有那么多篇幅去烘托令狐冲与那些野心家们的格格不入,如果单纯从师徒不睦去入手会显得很老套,于是就把朝廷搬出来了,而且还是东厂的一群太监。这种冲击产生的反感一下就让观众对令狐冲的内心有了共鸣,江湖事就该由江湖人来管,为啥朝廷要来捣乱,因此电影版《笑傲江湖》其实传达的是江湖应该远离政治,令狐冲从一开始就带有归隐的色彩,这样一来逻辑就通顺多了。

因此,这也直接影响了徐克后来在拍摄《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时的背景设定,林青霞的东方不败最大的亮点不是非男非女,而是他是个苗人,整个日月神教是带有少数民族色彩的,东方不败篡位自宫,为的是让自己的民族不被压迫,这种简单易懂的道理一下就让东方不败种种邪魅的行为在逻辑上通顺了,而不是像原著小说那样上升到更深层次的政治批判与哲学思考,因为太过明显的政治批判和哲学思考在电影中是大忌讳,因为除了部分有倾向性的观众会想看这些,多数人还是希望直观地从影像中获取简单的东西并在观影后得以回味,而不是一上来就要为逻辑和动机绞尽脑汁地思考。

三少爷的剑武力排行(一个官二代和黑社会的故事)(2)

三少爷的逻辑如何通顺

说了一大通,回到三少爷的主题,我想起多年前大陆版的电视剧《三少爷的剑》也是用了“加料”的手法,但其实对于电视剧完全不必像电影那样费尽心力,所以其结果很不讨好,但至少这一版的三少爷,其放弃荣华富贵甘心做一个平凡人的逻辑是十分通顺的,原来也是政治因素,里面居然还涉及了明朝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谢三少爷是为了保护建文帝的儿子,才不得不隐姓埋名、抛弃妻子。

那么新版电影的逻辑又是如何用电影语言建立的呢?

如果说小说讲述了两个绝世剑客的故事,那么电影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官二代和黑社会的故事。何润东的黑社会形象纹了一副《蝙蝠侠》中反面角色小丑的样子,这算是一种创新,因为原著的燕十三绝不是这个样子,但这种惊悚诡异的样子一下子就告诉观众,这货不好惹,可能还是个变态,他之后的种种行为哪怕是受了刺激后短暂性逗比发狂也是合情合理的,并且还有些小惊喜。

而说到新版电影中的三少爷,其实这令我想起历史上两个古人,一个是汉惠帝刘盈,刘盈就是刘邦和吕雉生的儿子,刘邦死后,吕雉掌权,自己的儿子刘盈自然当了皇帝,但这位小皇帝天生仁爱,看到自己的母亲对戚夫人采取的残忍刑罚后一病不起,不久就呜呼了;另一个是晋明帝司马绍,司马绍问大臣王导,这晋朝的天下是怎么开创的,结果王导就把司马氏族的黑历史全抖落出来了,尤其是弑君篡权,司马绍听后掩面大哭,觉得祖先这么做晋朝的江山绝不会长久。

其实,三少爷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得国不正”,别看所谓谢家三百年基业,可谁曾想过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三百年的武林至尊地位,不知是由多少人的头颅堆砌而成,三少爷面临的问题在原著中貌似是厌恶杀人、厌恶富贵、厌恶权利、厌恶纷争,但到了电影中,其实他所谓的归隐田园是假的,他厌恶的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一切都是带血的。

电影中,三少爷的父辈带着他闯江湖,要他杀一个已经退隐江湖的剑客,而且要斩草除根,三少爷嘴上抗争,但身体还是诚实,一剑过去,人头落地,干净利落,颇有日本武士的风采,而且老幼妇孺也未能幸免,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武林世家,所谓的天下第一剑?

真恶心,就如同三少爷的爱情一样,他发现自己在被利用,不仅这所谓的世家头衔是肮脏的,就连爱情也是带着目的性的,所以他必须逃离,宁肯做一个没用的阿吉,这样的逻辑是十分通顺的,也是原著未曾带给读者的。

而更加巧妙的是,三少爷的整个家族其实是一个王朝没落的写照,慕容世家就好比一个诸侯国,他们想和谢家联姻以求得更大的政治资本,目的在于将来取代谢家一统江湖,而谢家在没落之际也需要慕容世家这样的土豪来维稳,可结果偏偏出了三少爷这么一个不懂政治的家伙。

到头来,江湖上爆发了起义,而江湖逻辑不在于善恶,在于强弱,所谓的起义原来也是乌合之众三教九流在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当三少爷消失后,天尊组织立马肆无忌惮抢班夺权,但他们治下的武林却并非人间天堂,导致又有燕十三这样的黑社会势力开始进行反抗。而最后三少爷终于为自己“得国不正”找到了复国的借口,影片最后,娃娃问三少爷以后是不是还要杀人,三少爷很聪明地回答说是“救人”,其实他并非厌恶江湖、厌恶武林,只是缺少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一个“伪忏悔者”罢了。

三少爷的剑武力排行(一个官二代和黑社会的故事)(3)

逻辑不成立还有视觉加分

很多人说胡金铨是导演中的明史专家,他的电影喜欢用明朝的背景,而且道具装束都非常考究,但这并非是一个导演的偏好,而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用明朝背景来拍摄会很讨巧,因为明朝男子其实是束发的,很多影视剧里披肩散发感觉很帅很潇洒的样子,其实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按理说,披头散发不是很江湖吗?但实际上,打斗起来的视觉效果是很难看的,尤其是两个大老爷们打架会更难看,一点也不飘逸,因为所有武打动作都会被那两条飘逸的长发打乱,观众的视觉不是在兵器、拳脚,而是在头发上,武打片的吸引力一下就会被破坏掉。

而且,当一男一女对打时,男子束发,女子长发飘飘,这种对比冲突是很美的,就拿《三少爷的剑》来说,一头散发的何润东和江一燕比武其实是在调情、交易,不是一场舒服的场景;而最后林更新束发的样子,与江一燕近乎疯癫的表演,却立刻产生了戏剧高潮,因为那是两个人的诀别,很唯美,这其实要归功于服装道具的用心。

但是结局之处着实不令人满意,尤其令原著党不满意,因为没提到燕十三的第十四剑和第十五剑,而且燕十三居然是被三少爷杀死的,原著中明明是自杀的。但是,结局的真正败笔其实是用了太多慢镜头,两个男人的决斗应该干净利索,而不是婆婆妈妈,一男一女之间才适合慢镜头。

信报记者 刘杭 编辑 闫书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