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是中国普遍流传的一种传统节庆活动,集中在春节期间展现。

社火在我国出现很早,周秦时代就已现端倪,两汉南北朝至唐代,大为发展。到了宋代,已蔚为大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当时的社火。

而马社火是我国西北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新年庆祝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群体社火形式的展示。马社火的举办时间在正月十二,乡村各庄口的社火队伍汇聚在一起,统一进行游街展示。

甘肃庄浪县的民俗风俗2000字(甘肃庄浪新春风俗)(1)

扮演者根据故事典籍内容,参照角色,用油彩勾画脸谱,穿戴戏曲服装,乘坐高头大马或者骡队,后跟随锣鼓敲打节奏进行队伍变化,以此加以展示。马儿除佩戴鞍辔外,还要在头部扎戴红花或铜镜作为装饰。其中人物角色来源和叙事内容多为经典历史故事和著名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其中《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角,在马社火中就作为开路神的形象,走在队伍中的首位。马社火的故事选择多样化,角色变换多元化,也是一大表演亮点。

甘肃庄浪县的民俗风俗2000字(甘肃庄浪新春风俗)(2)

而马社火与社火的区别,就在于马社火的表演者是坐在马背上,那么对于坐骑也要做出慎重的选择。

首先,马儿或骡子需要体型高大,因为在队伍游行时,会有许多群众围观,如果马的身型不高大,那么对于游行效果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展示;

其次,马儿必须胆大稳妥,不会轻易受惊,在游行队伍行进中,两边群众会不断地燃放鞭炮,这叫做“迎社火”。

如果马儿不够稳重,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惊马,这样不管对于扮演者还是参观者都有一定的危险性;

最后,需要马儿耐力深重,从前马社火游行在各庄口活动,马儿要承重扮演者以及身上装饰物的重量,如果马儿本身耐力不足,那么也会影响马社火的表演。

甘肃庄浪县的民俗风俗2000字(甘肃庄浪新春风俗)(3)

在扮演者的选择中,一般选择身体健壮、脸型圆润的成年男子。

骑马,也是一个体力活。服装道具装扮齐全的情况下,还要稳稳地坐在马背上,展现出扮演角色的精气神来。

在我的家乡,扮演者是不能从马背上摔下来的,一则摔下来会有受伤的危险,二来摔下马背会被视为来年一年都是不吉利的。不论从哪种说法来看,最好的选择就是成年男子去扮演角色。脸型圆润的人勾画出的脸谱会更加漂亮神气,因此装彩师傅会更加喜欢这样的脸型。

当然,这一要求只是附加要求。而在扮演者都是男子的情况下,有些女性角色便只能反串来演绎了。如果在马社火中扮相俊俏,游行时可能十里八项的百姓都会认识你了。

甘肃庄浪县的民俗风俗2000字(甘肃庄浪新春风俗)(4)

童年里年味儿最浓的时候,就是一家人跟着热闹的马社火走街串巷。锣鼓喧天人声攒动,入眼皆是喜庆的红色。

那一天,好像全城的人都聚在一起欢庆,孩子们跟随着队伍走动跑跳,甚至一连走几里路都不知疲惫。他们笑着、闹着,一个个大着胆子伸出手臂想要摸一摸马儿的毛发或者表演者的衣饰,意欲讨个吉利。有些嘴馋的孩子,更是为了那些队伍表演时分发的油果子和暖锅。油果子香甜,暖锅滚烫喷香,试问哪个孩子不心动呢?小时候因为个子太小,被挤在人群中看不真切,就被父亲扛在肩上,从高处看向人群中央那入长龙一般的队伍。那时还认不全那些角色面孔,只觉得五彩缤纷很是好看;听不明白他们口中的念词,只觉着喧嚷得很是热闹。好奇时伸着手指一一询问,一边走一边听父亲大声告诉我那些生动的角色所演绎的故事。

他们披挂整齐,坐在高头大马上神气万分:张飞的勇猛,关羽的忠义,还有孙悟空神奇的七十二变……听着听着,那些角色变得更加鲜活。好像透过历史和时间的纱幕,逐渐向我走来。从此以后,父亲的肩头、鞭炮声、喧嚷声和那些故事汇在一起,就是春节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它们深深地根植在记忆中,无法忘却。

甘肃庄浪县的民俗风俗2000字(甘肃庄浪新春风俗)(5)

长大后,很少有能回到老家的机会再去看一看马社火,于是在别处听到熟悉的锣鼓声,便生出一种思乡情意。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民俗传统,更是一种传承和精神的连系。它连接着异乡人和家乡的心,连接着古往今来。文化的根芽代表着一方水土,也滋养了一方人民。旧时代的社火是一种对神的祭祀,而如今,它更是能代表着日新月异的生活发展,表现出人民的幸福水平。每一年的正月十二,是庄浪县的社火节,县下每个村镇都会派出代表去参演展示,而展示内容已经不仅仅限制于马社火的表演,更有彩车游行、腰鼓表演、秧歌队等等形式,而故事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古今历史,更多的展现的是如今的新生活。时光穿梭,在时代的发展下,马社火的传承不仅有着历史意义和习俗传播,更多隐含着的是对未来新的期盼和展望,人们用这种形式,期盼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马社火虽然只是民间艺术,但其中蕴含着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保护马社火、是我们目前首当其冲要做的事情。传承过去,承接将来,人类文明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