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1972年5月18日,周恩来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这一年他74岁,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发展已经奋斗了50多年了。他还有太多的事要做了……

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周恩来依然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通宵达旦、日理万机,完成了常人都无法完成的工作量。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

周恩来

而细细梳理这段时光,却可见总理对革命岁月的怀念,对邓小平同志的纳举,对发展蓝图的擘画,对国家形势的开拓,这一切都令人动容、令人敬佩、令人怀念。

他做了什么,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细细来感悟。

念往昔,心系人民

回顾周恩来总理的革命岁月,延安、上海和西花厅是三个最重要的地方。

1973年6月,越南代表团一行访华。在此之前,周恩来已经连续工作了三个昼夜,甚至一度在卫生间的墙头靠着睡着了。

在陪同完代表团会见毛主席后,他提出了一个想法:“想去趟延安,看看当年帮助过我们和红军战士的老乡们过得怎么样了”。

6月9日,他陪同越南代表团回到了延安。走下飞机的一刻,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2)

周恩来在延安

他把延安,视作自己的二故乡,和延安人民亲切交谈、打成一片。这是周恩来时隔26年后,再一次回到延安,他始终惦记着这里的乡亲们。

午饭时,他专程邀请来当年的老邻居们,边吃饭,边和大家拉家常。突然,他说:“郝二爷,你怎么吃得这么快?把碗给我吧,我再给你盛碗饭。”

郝二爷赶紧递过碗去,高兴地说:“这白米饭呀,可太香了!好几年没有吃过白米饭了,没忍住就吃快了点。”郝二爷说得高兴,但周恩来听着却很难受,不禁流下了泪水:“这是我的责任啊,我没有当好这个总理。”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3)

周恩来在延安

当时的延安,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但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地方生产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实现自给自足。14个县的130万人中,超过半数的农民人均粮食不足250公斤。听完同志们的汇报,周恩来的表情异常凝重,他说:“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

当天晚上,他和延安的同志们彻夜长谈到2点多,反复关心的就是延安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罹患重病的他,谈话结束时,眼神已经有些发直,精神十分萎靡,但为了延安的百姓们,他怎么能够安心休息啊!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4)

周恩来在延安深夜谈话后

他曾对嘱托地委的同志们,想办法带着大家改变落后的面貌,并说:“等你们搞好了,我再来延安,再来看你们,向你们祝贺。”1979年时,延安粮食产量翻了一翻,但总理却再也看不到了!

3个月后,周恩来总理又忍痛陪同法国前总统蓬皮杜,回到了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40多次来到上海视察。这一次,不仅掀开了中法关系的新篇章,更是他与上海的一次告别。

9月16日,他在外滩上海大厦俯瞰了上海全景,望着黄浦路上的浦江饭店,他向工作人员们谈起了往事。领导工人武装、“四一二政变”、开展地下工作…讲完之后,他陷入了沉思。这里,有太多的革命记忆了。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5)

周恩来在上海大厦

中午时分,他冒雨送别蓬皮杜。工作人员要为他打伞时,他严肃地推开,说道:“法国总统都没打伞,这么多群众也没打伞,我怎么能打伞呢?”飞机起飞后,他走到群众中,对他们说道:“你们辛苦了!”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6)

周恩来冒雨送别蓬皮杜

下午,他登上“友谊号”游船,视察黄浦江。看到浑浊的江水,他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心情显得十分沉重。过了好一会,他才坚定地说:“一定要保护好黄浦江的水质,保障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7)

周恩来在黄浦江上

他对这座城市有太深的感情,也有太多的牵挂。但这次视察,他一次又一次陷入沉思和追忆,好似一场重逢,又恰是一场告别。

1975年6月15日,已经在305医院住院治疗一年的周恩来,提出要求回到了西花厅。在这里,他和邓颖超一起学习、工作、生活了整整26年。正值盛夏,他们亲手种植的芍药花、月季花都还在花期,后院的海棠花更是芳香四溢、怒放盛开。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8)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西花厅合影

没有人知道他因何事返回,也许只是为了再看一看西花厅,看一看繁花盛放吧。

最难忘的是故土,最惦念的是人民,这是周恩来总理放不下的牵挂。

举贤能,扶危定倾

确诊以来,周恩来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时刻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自已身体已经不行了,谁来顶替自已?

周恩来最中意的是邓小平,他认为邓小平能干大事,是“举重若轻”的领袖型人物。

1969年至1973年,邓小平带着家人来到了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对于同在法国勤工俭学、走上革命道路的亲密战友,周恩来时刻关心着、牵挂着、期盼着……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9)

邓小平与家人在江西

1973年3月29日,周恩来约邓小平同到毛主席处开会。期间,邓小平与毛主席紧紧握手。周恩来特意嘱托,这张照片要刊发。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0)

毛主席与邓小平握手

4月12日,在他的安排下,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席了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招待会。这场公开露面,让全世界都意识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复出。

1974年4月6日,周恩来拖着病体亲自来到首都机场,为邓小平带团出席联合国大会送行。对于这次重要的外交之行,从人员确定、发言稿件、出行礼仪、飞行航线、欢送活动等等,周恩来都全程参与了研究,可以说是他一手将邓小平送上了联合国的舞台。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1)

周恩来为邓小平送行

1974年12月23日,周恩来不顾医疗小组的劝阻,执意乘飞机前往长沙,与毛主席商讨人事安排。在4次会谈中,毛主席对邓小平作出了那句著名的评价:“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并钦定邓小平同志担任第一副总理兼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这件事也被称为“长沙决策”。

1975年2月1日下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周恩来明确表态:“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1975年7月至9月,他们两人一起开会或谈话就有12次,几乎是每周一次。

8月26日,周恩来会见柬埔寨外宾时,热情地赞扬了邓小平。据在场人员回忆说:“周称赞邓小平副总理,并说有邓代替他,他就感到放心了。”

1975年9月7日,周恩来最后一次会见罗马尼亚外宾时,坦然说道:“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在会谈中,他充满信心地向外宾介绍邓小平,说邓小平很有才能,你们可以完全相信。这也是他近年来,每逢会见外宾,就会向他们介绍的一件事情。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2)

周恩来会见罗马尼亚外宾

9月20日下午,第四次大手术前,周恩来轻声问道:“小平同志来了吗?”他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说:“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邓小平同志在复出工作期间,全面主持党和国家、军队的日常工作中,大刀阔斧地整顿国民经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经济形势也是近10年来最好的。

对于邓小平同志的复出,周恩来多次给毛主席汇报、举荐,并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他更是不止一次对外宾称赞道:“这是一位将来会成为很重要人物的领导人。”

正是周恩来总理,一手力促了邓小平重新走上政治舞台,并走向了国际舞台。这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3)

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上致悼词

绘蓝图,擘画未来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周恩来作为国务院总理,无疑是中国的“大管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年代,他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更是惊涛骇浪中的定海神针!

1974年6月1日凌晨,周恩来总理住进了305医院,随即做了第一次大手术——膀脱癌切除手术。8月10日,又进行了第二次大手术治疗。术后,他会客、谈话、批阅文件的次数不减反增,身体极度疲劳,病情也很不稳定。

在年底飞往长沙之前,他曾对医生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此行,除了商谈对邓小平同志等人的人事安排之外,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汇报和商谈四届人大的准备情况。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4)

1974年周恩来与毛主席最后一次在镜头前握手

这次伟大的会议,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未来的发展走向,关系到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的斗争成败。这场会议,也历经了5年时间的准备,经过了众多挫折与曲折,在冲破了重重阻挠后,即将迎来召开之日。

在周恩来的建议下,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邓小平受毛主席委托代他主持起草会议报告。邓小平在充分考虑总理身体的病情的情况下,决定全文控制在5000字以内,并自拟了三段内容。这些内容,正是周恩来对国家建设发展的思想重点。

12月20日,经过邓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持起草,并与周恩来总理的反复商量,报告的内容被最终确定下来。

1975年1月17日下午,周恩来早早来到人民大会堂,他只喝了一碗稀粥,身体有些虚弱,但精神很好。15时会议开始,代表们看到正装出席的周恩来总理时,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5)

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会议

雄壮的国歌声后,周恩来走到发言台前。此时,会议主持人朱德也同时站立了起来,陪同周恩来再站上一程。按照原定计划,代表们手里都有报告材料,总理只需要念开头和结尾的。但他却忍着病痛,自始至终作完了整篇报告。朱德也陪他一直站到了报告结束。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6)

周恩来作报告

在报告中,他提出要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两步走”和"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为中国描绘了建设发展的广阔蓝图和宏伟构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吹起了“冲锋号”,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邓小平曾说,这一场报告是“周恩来五十多年革命生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这也是周恩来总理,最后做出的“政治遗嘱”。

1978年,我们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正是这一次重要会议的贯彻和延伸。

开新局,拥抱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亲自为中国外交奠基,并一直分管外交工作。他以非凡的才能、智慧和魅力,带领新中国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1955年4月,周恩来亲赴万隆会议,打开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至1955年底,共有23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1969年底,共有50个国家与中国建交。这里面,除了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而除了锡兰、柬埔寨、老挝和古巴外,又都是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7)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自此也推开了第三次建交的高潮。在此之前,我们正面临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的局势。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构想,而周恩来则一力促成了重大外交关系的“破冰”。

1971年1月9日,基辛格秘密抵达北京。周恩来与他围绕台湾问题、一个中国、中美关系、日本问题、世界局势等进行了深入会谈,并推动了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对中国开启为期7天的历史性访问,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他在与尼克松握手时说道:“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晚上,周恩来为尼克松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宴席上,周恩来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的茅台酒,频频向他祝酒。当时,周恩来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喝酒了,但面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还是与尼克松干了杯。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8)

周恩来与尼克松

这次访问,也正式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迈向正常化。

1972年9月25日,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前夕。周恩来宴请日本代表团,但田中角荣在致辞中,却将侵华战争形容为“添了麻烦”,对此周恩来频频皱眉。当时,周恩来已经确诊为膀胱癌,但依然和田中角荣碰了好几杯,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尊重。这也是周恩来最后一次,在外交公开场合喝酒。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19)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干杯

1975年5月6日,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在医院会见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中欧关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中欧的建交日。

据统计:1974年6月至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一共做了大小手术13次,平均40天左右做一次手术,期间共计会见外宾63次。在1975年1月至9月,他一共参加了外事活动44次。

从1969年到1976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由50个,增加到了113个。在周恩来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更是在晚年时光中,还推动了中日建交、中欧建交和中美关系破冰等重大外交活动。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周恩来永远是最重要的“代言人”。

1976年1月7日晚,周恩来进入弥留之际,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守护在病床前的医务人员,微弱地说了一句:“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离开了为之奋斗的事业,永别了他深爱的人民。我们永远失去了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周恩来人生的最后四年)(20)

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周恩来,每每提起都会令人哽咽和怀念,他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个普通的字眼,组合在一起,成就的便是无限伟大、无限光荣、无限崇高的一代伟人。

大爱无言,大德无形,名垂千秋、名照平古。缅怀、思念,周恩来总理……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人民的好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