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秦国本是边陲小国,后因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变法图强,使秦国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商鞅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商鞅死后的秦国历史(商鞅因何而死是得罪秦国贵族还是公子虔诬告)(1)

商鞅本是魏国丞相公叔痤府的中庶子,公叔痤临死前将其推荐给魏王但不得重用。后因秦孝公嬴渠梁广发求贤令,在秦孝公宠臣景监的推荐下,得到秦孝公重用。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国实施变法。

商鞅变法因触动贵族阶层的利益,得罪了以甘龙、杜挚为首的贵族。但是,有秦孝公的支持,这些人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变法继续。不仅如此,因为太子嬴驷犯法,商鞅对将时任太子太傅的公子虔也得罪了,而公子虔不仅是秦孝公的兄长,在宗室及秦国都有很大的威望,得罪公子虔就相当于得罪了秦国宗室。也就是说,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得罪了除了秦孝公之外所有有权有势的人。

秦孝公在的时候,当然没人敢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但是,秦孝公死后,嬴驷刚继位,就将秦国变法功臣商鞅给杀了。按照《史记·商君列传》和《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是公子虔状告商鞅谋反,派官吏捉拿。商鞅无处可逃,最后全家都被杀死,自己也被车裂。

商鞅死后的秦国历史(商鞅因何而死是得罪秦国贵族还是公子虔诬告)(2)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是商鞅谋反,但是,这个可能性太低,说白了,这只是杀商鞅的借口。因为如果商鞅要谋反,不可能等秦孝公死透了、太子嬴驷都继位安稳了再谋反,因为谋反肯定要挑个好时机,显然,这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所以,这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当商鞅知道公子虔告他谋反的时候,他选择逃跑,而不是对簿公堂,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变法的主导者,依法行事是商鞅这么多年来的准则。他选择逃跑就说明,他知道,这是诬告,是秦国宗室及贵族,对他的不满在这一刻爆发了。他最大的靠山秦孝公已经死了,新继位的嬴驷,不会向秦孝公一样为了他得罪宗室、贵族。

公子虔和甘龙、杜挚为首的贵族们虽然都想商鞅死,但是目的应该是不同的,公子虔是宗室子弟,秦国在变法之后,明显国力强盛,百姓富庶,所以他是因为个人仇恨,但是甘龙等人则不同,变法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他们的目的是要废除新法。嬴驷杀了商鞅之后,继续沿用了商鞅的新法,只是想给自己的叔叔出一口气吗?只为一口气,就杀了强秦的功臣?

商鞅死后的秦国历史(商鞅因何而死是得罪秦国贵族还是公子虔诬告)(3)

答案在《战国策》中,战国策中记载,“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这里说,秦孝公弥留之际,想要把秦国托付给商鞅,商鞅没有接受。这就像刘备白帝城托孤,试探诸葛亮一样,就差埋伏刀斧手了,不过秦孝公到底埋伏了没有,这就无从得知了。不过,如果秦孝公真的有这个想法,即使没有公子虔和贵族的推波助澜,嬴驷也有足够的理由杀了商鞅。正如战国策后边记载的,“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这明显的是功高盖主了。这就像范睢对秦昭襄王说的一样,“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如出一辙,没有哪个君王能够容忍自己的存在感还不如自己的手下,尤其是心怀大志的君王,更是如此。

而且,这是不是秦孝公故意为之呢?秦孝公应该明白,他这么做和杀了商鞅没什么区别。因为即使他要传位商鞅,商鞅也坐不稳。而商鞅不接受,也是在向嬴驷传达自己的意思,商鞅功劳太大,可以做秦国之主了,如果要保住赢氏的地位,商鞅必须杀,只不过秦孝公不想背上这个恶名而已。

小伙伴们觉得呢?欢迎评论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