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字千里,今北京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之后裔,唐朝后期著名将领、诗人。
高骈家族世代为禁军将领,其为唐宪宗时期名将、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高骈年少时为人严谨,好研习兵书;还喜好文学,常与文人雅士交往,谈论治道之理。由于出身官宦和军门,家族和军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高骈没有像众多基层军士们那样用一刀一枪和浑身的伤疤来换取晋升之路,而是被左神策军将官所器重,在右武卫大将军属下担任司马,后累官为神策军都虞侯。高骈青年时素有大志,某日行军训练时,忽然听到空中有大雕鸣叫,其抬头发现是两只雕正在比翼高飞。高骈立即引弓搭箭,嘴上喃喃自语:我后大富贵,当贯之!高骈随即飞箭射向大雕,双雕应声落地,军中欢呼声一片,时人便送其“落雕侍御”的雅号。
唐懿宗初年,党项族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陕西长武。当时,其它各路诸将均未有功,惟独高骈一路多次发动奇袭,杀获甚多,受到唐懿宗赞赏。
数年后,吐蕃犯边,唐懿宗委任高骈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镇守秦州。公元 860 年,高骈从实际出发,大规模招降吐蕃军队中的“温末”,也就是吐蕃军最底层的仆役势力。几年下来,高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打乱了吐蕃军的后勤保障,进而轻松收复了河州、渭州。
公元864年,经宰相夏侯孜推荐,高骈被任命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以反击南诏对安南地区的侵略。南诏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平时不敢乱动,唐朝有松懈,它就跳出来骚扰,唐朝后期,唐军和南诏在安南展开持续数年的拉锯战。南诏攻陷交趾时,高骈率五千禁军奔赴安南,经过二年征伐,南诏军和当地蛮兵三万人被杀,当地两个部落上万人投降,近十年的安南边患得到平定。之后,高骈招募工匠开凿安南至邕州、广州海路中的暗礁,疏通了交、广二州水运航道,从而解决了安南粮食储备的问题。事后高骈晋为检校刑部尚书,兼静海节度使,后入朝为右金吾大将军、天平军节度使,而把交趾交给其族孙高浔驻守。
唐僖宗即位后,高骈加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二省协商政务。二年后的公元875年,南诏大军再次向西川发起进攻,此次南诏军队兵力雄厚,动用兵力达三十万,还有土著偏师助攻。南诏的主攻方向是西川,打败西川唐军后,又乘胜攻破了成都城,城中百姓受尽了南诏军队的蹂躏。
朝廷急令高骈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封燕国公。高骈到达西川首战获胜后,马上派精骑五千追击南诏军至大渡河,将南诏军打得大败,擒其酋长五十多人并押送成都,在获得朝廷批准后,这些被俘酋长全部被斩首。之后,为了加强防御,高骈下令修复邛崃关以及大渡河附近的城墙,又在南诏与西川之间的多处要地比如戎州的马湖镇、沐源川等地建筑防御要塞,并且每处要塞都安排数千军士镇守,使南诏上至国王下至军队都失去了再战的勇气。
高骈治理西川的几年时间里,西川之地趋于安定,但其施行严刑峻法,甚至于滥杀无辜,为后人所诟病,这也成为其最终悲剧结局的一个诱因。
公元878年,高骈迁任荆南节度使后,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朝廷又任高骈为镇海军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主管江淮重地的军事和财赋。第二年,黄巢军沿长江南岸西进,身为镇海军节度使的高骈遣将领张璘、梁缵成功阻击。公元880年,黄巢军北上,在江西上饶击毙张璘,并飞渡长江。高骈慑于黄巢军威势,拥兵十万却坐守扬州,保存实力。黄巢军攻长安时,唐僖宗急调高骈勤王,高骈未奉诏出兵,只是命幕僚崔致远作《檄黄巢文》,领兵至扬州东塘百余日以虚张声势,后又上表请唐僖宗巡幸江淮,被朝廷上下质疑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882年初,唐僖宗以王铎代替高骈,高骈不思己过,还出言不逊,暗指唐僖宗已为亡国之君,朝廷罢免其盐铁转运使,只给了一个虚衔。高骈晚年昏庸,笃信神仙之术,把军政大权交给术士,终致黄巢降将毕师铎、秦彦反叛,扬州城陷,高骈等人被囚禁,后连同一众子侄遭坑杀,曾经的一代名将结束了不光彩的一生。
>>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