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

  • 道家的宗旨,讲究尊崇本性,天人合一。在《道德经》中老子说:“上善若水”,人生立世,要讲善缘。人之善其实并非是来自于本性,作为一个以生存为首要任务的生命体,必然会为生存而去争抢资源,可以说争抢才是人之本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争抢意识的生命,必然是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生命。

道德经十九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上善若水(1)

  • 既然争抢才是人之本性,那为什么尊崇本性的道家会放弃“争抢”而崇尚“善”?争抢虽是生命生存之本性,但它不合天道。道家更重视天道,“道可道,非常道”,天道第一,人性第二。在人性与天道冲突之时,自然要天道第一,推崇天道。天道是以万物生存为本,人性是以人之生存为本,物物相容,才能万物相生,所以天道是善。

道德经十九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上善若水(2)

  • 天道讲究“善”,万物相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组织,若要和谐相处,就必然要讲究共存共生,讲究“善”。“善”是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品行,是礼让,是利他。上善若水,就是讲人的善行要像水一样,肯于谦卑,利于万物。我们看水是微不足道的,没有高山的巍峨,没有日月之耀眼,但这个世界上的哪一种生命能离开水的滋养。

道德经十九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上善若水(3)

  • 水虽利他,但却没有高高在上的傲慢,总是行走在山涧谷底,以它柔弱之躯,哺育万物众生。这种不求回报,只讲利他的善行,是这个世界上最博大的善。所以做人行善,当以水为榜样,故称“上善若水”。

道德经十九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上善若水(4)

  • 在道家看来,善乃人生修养第一课。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人的修养功课,就是要克服争抢的本性,养成利而不害的善行。人的善行不仅利他,而且可以保全自己一生平安,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品行。人生修养善行,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为了自身的福寿安康。

道德经十九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上善若水(5)

  • 善为品行,积善成德,在后天的修身养性中,善行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善行的积累,最终形成为一个人的品德,这就是积善成德的意思。大凡圣人贤者,并非是生来就善,生来就贤,他也是在后天的历练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在追求完美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才有了最后的圣贤之名。

道德经十九章上善若水 道德经上善若水(6)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和道家的处世哲学有所不同。道家重自然,重人性,强调天人合一,独善其身。这是一种较为消极的处世哲学。重自身修炼,顺应自然而为,更多的成分是无为而治。而儒家则要求人以天下为己任,民君一统,重民轻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也讲修身养性,但和道家不同的是,修身不是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是为了兼济天下。
  • 上善若水,是至高追求,人生在世,唯有以善为德,才是真正有品行的人。存善念,做善事,积善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刻刻警醒自身的陋习,在人生修养的路途上,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切不可以修善积德去沽名钓誉,那就违背了“善”的初衷。无论世人如何看待于我,都应如水一样,利万物而存于世,屈自身而奔腾向前。心中永远想着目标,奔走的脚步永不停息,直至归于大海,升华天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