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闫效平45(古文观止46春王正月)(1)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hé)为先言王而后言正(zhēng)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1、文王:专指姬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

[译文]“元年”是什么意思?指君王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开始的季节。“王”指的谁?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因为这是周王所颁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要说周王的正月?是因为四方都奉行周历,显示天下一统。

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huán)。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zhǎng)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1、公:指鲁隐公,名息姑,鲁惠公弗皇之子。惠公元妃为孟子,孟子卒,续娶声子为妾,生隐公。后又娶宋武公之女为夫人,生桓公允(亦作轨),立为太子。惠公卒,桓公年幼,隐公摄政,所以《春秋》在隐公元年就没有书“公即位”三字; 2、桓:指鲁桓公,名允,隐公之弟,鲁国第15位国君,谥桓。前712年,杀隐公即位,后娶齐襄公的妹妹文姜为夫人,前694年,发现齐襄公与文姜通奸,被齐国公子彭生杀死于齐国。

[译文]为什么不说隐公登位?这是成全隐公的心愿。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心愿?隐公打算把国家治理好,再把政权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政权还给桓公?因为桓公年幼却地位尊贵,隐公年长却卑下。兄弟俩身份尊卑的区别很微小,国人并不了解。

隐长又贤,诸大夫(pān)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xiàng)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1、扳:通“攀”,指拥戴。

[译文]隐公年长而贤明,诸大夫拥戴他为国君。这时如果隐公辞让,那么桓公日后能否登位还不得而知。即使桓公能够登位,又恐怕大夫们不能辅佐幼君。所以,隐公登位,是为了日后桓公能登临君位。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dí),以长(zhǎng)不以贤;立,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1、適:通“嫡”,正妻所生之子; 2、子:指庶子,姬妾所生之子。

[译文]隐公年长又贤明,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因为立夫人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立姬妾所生的儿子为国君,只凭地位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也就尊贵吗?儿子因母亲而尊贵,母亲又因儿子而尊贵。

古文观止闫效平45(古文观止46春王正月)(2)

《春王正月》全文:

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hé)为先言王而后言正(zhēng)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huán)。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zhǎng)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pān)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xiàng)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dí),以长(zhǎng)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古文观止闫效平45(古文观止46春王正月)(3)

清 高嵣《公羊传钞》评:

年则鲁君之年,月则周王之月也。大一统一语,大义炳如日星。盖春秋之作,率天下以尊周室。正月系王,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杨升庵曰:晋曲沃庄伯,改建夏正,当时诸侯,如蜂房蚁穴,不奉天子之朔矣。春秋所以托始于隐欤!仲子非夫人,桓公非嫡子。篇中所论,诚未允矣。然意主褒隐,遂缪崇桓,而中间发明隐公心事,特曲折深透。至前揭尊王之义,后论立嗣之法,尤为千古不刊。


本篇是对《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一句的“微言大义”作解释。题目是后人所加,但已略去“元年”二字。隐公元年,为公元前72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