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朝名将薛仁贵:660年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其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相继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于贞观末年投军,随征高句丽,受唐太宗拔擢[zhuó]。自此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至唐高宗时,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年七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今已佚。

薛家因薛轨早逝而家道中落。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

他准备迁葬先辈的坟墓,其妻柳氏说:“有出众的才干,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

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这是难得的时机,您何不争取立功扬名?富贵之后回家,再迁葬也不算迟。”薛仁贵应允,于是去见将军张士贵应征,自此步入军旅。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

二、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660年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是从显庆五年(660年)到光启年间(885—887年),唐朝与契丹、奚、室韦等东北部族在今河北、辽宁西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的多次作战。

双方互有胜负,唐朝虽然大多数时候维持了在东北部的疆界,但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契丹。在唐朝灭亡前夕,契丹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日益崛起。

最终,耶律阿保机在唐朝灭亡数年后建立契丹国,成为五代和北宋最大的边患。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2)

三、唐与高句丽的战争:660年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

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伐,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唐联合新罗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引发新罗与唐朝的战争。

罗唐战争爆发后,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3)

四、初唐四杰:660年

初唐四杰,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隋末唐初年间,王绩(公元589-644年)首先以澹远的诗笔,自拔于颓靡绮丽的诗坛。他的诗不带一点脂粉味,善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感情,情意真挚。

继王绩而起的,有“初唐四杰”,即王勃(公元650-676年)、杨炯(公元650年-693)、卢照邻(公元634─689年)、骆宾王(公元619─684?年)四人,他们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前进方向。

初唐四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诸如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都成为他们歌咏的内容,诗里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显示出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4)

五、药王孙思邈:665年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5)

六、唐代三绝:685年

唐代三绝,即:“吴道子的画”“裴旻剑舞”“张旭草书”,这是唐文宗向全国诏书御封的。也有人将三绝视为“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

6.1、百代画圣吴道子:680年

吴道子又称吴道元(680年-759年),字道子,后改名为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中国唐代著名画家,被称为“百代画圣”。

吴道子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他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吴道子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他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6)

6.2、剑圣裴旻[mín]:680年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7)

裴旻,东鲁(今山东兖州)人,后迁居任城(今属山东),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唐朝开元年间人士。

他曾镇守北平郡(治今河北卢龙),曾先后参与对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

据《新唐书》记载,裴旻官至“左金吾大将军”。

曾被唐文宗称李白的诗、张旭的书法、裴旻的剑为三绝,被世人称为“诗仙、草圣、剑圣”。据闻李白曾学剑于裴将军。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8)

6.3、草圣张旭:680年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

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

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9)

七、武则天称帝,建立周朝:690年

武曌[zhào](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唐代称则天顺圣皇后,或武后(遗诏退称皇后),后代通称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因执掌君权因而得到正史追认的女皇帝

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时复为昭仪,后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时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

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660年11月开始临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太上女皇。

7.1、推行殿试、武举:690年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进行区别、选拔官员等。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 ,所以是从唐开始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武举,是中国、朝鲜、越南科举考试制度中的武科,目的是选拔军事人才。

武举起源自中国,由武则天于公元702年开始推行,考试内容包括箭、弓、刀、石等。到宋、明等朝都有武举,至清朝时改称武科。

中国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武举的兴盛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但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0)

7.2、武则天面首三千

“控鹤府”,是武则天为招纳男宠而设立的机构,久视元年(700年)改建为奉宸府。

控鹤府分为左控鹤与右控鹤,各有二十人,分别由张易之和张昌宗掌管。

控鹤府的设置为前代绝无,纯系武则天集聚男璧,以娱晚年的宫制之一。

这一府内的官员,除了向女皇捌[bā]共“男性温存”之外,另一重要职能是曲宴供奉。

“每因宴集,则令嘲戏公卿以为笑乐”。

内殿设宴,则由张氏兄弟和诸武侍坐,陪女皇玩樗[chū]蒲戏或说笑话。

张易之,小字五郎,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市)人,一代女皇武则天宠臣,雍州司户张希臧之子。

张易之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词。初以门荫,授尚乘奉御。

武则天临朝,得到太平公主引荐,进入宫中侍奉,成为武则天的男宠,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

劝说武后迎回太子李显,专权跋扈,百官畏惧,把持朝政。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崔玄暐[wěi]与大臣敬晖等人,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兄弟谋反。趁机发动神龙革命,迎立唐中宗复辟,诛杀张易之于洛阳宫集仙殿。

天宝九年,张易之的外甥杨国忠得势,张易之得以追复官爵。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1)

八、神龙革命:905年

神龙革命,又称神龙政变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wěi]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

第三天,进行禅让仪式。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

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2)

九、韦后之乱:905年

韦后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指唐中宗李显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

中宗复位后,韦氏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兄韦温掌握实权,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唐中宗死后,立李重茂为帝 ,史称唐少帝。

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

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庙道观,奢侈无度。

而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韦后等人被杀,逼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唐睿宗。

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3)

十、唐玄宗与他的开元盛世:713年

10.1、唐隆之变:710年

唐隆之变,又称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

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

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4)

10.2、广设节度使:7.3年

节度使,官名。中国、越南、朝鲜古代军事将领,后来在中国和越南成为地方官,简称节度、节使、节帅。

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唐朝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到唐朝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举例唐玄宗时期边镇十节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5)

10.3、先天之变:713年

先天之变,又称先天政变,是唐玄宗时代的一场政变。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八月唐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713年(先天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图谋政变,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

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假传召见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窦怀贞等人,引五百羽林军诛之。

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

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其夫武攸暨[jì]坟墓也被铲平。

在此次政变中崔湜[shí]、岑羲、萧至忠、窦怀贞等四位宰相,常元楷、李慈等禁军将领以及李晋等地方大员悉数因跟随太平公主谋反而被杀。可以说是唐朝政界的一次大换血。然而此次政变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也是有益的地方。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6)

10.4、姚崇十策:714年

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原名姚元崇,后名姚元之,因为要避唐玄宗的“开元”年号之讳,因此改名为姚崇,为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

姚崇是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曾先后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后来升为兵部郎中。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提升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后来又升为兵部尚书、名列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姚崇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并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

他的作为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后到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检阅军队。

当时,姚崇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按规定应到行在见驾,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来。

姚崇到后,与唐玄宗议论天下大事,侃侃畅谈,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为宰相。

姚崇遂提出十条政治主张。唐玄宗欣然接受。

次日,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姚崇执政三年,被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开元九年(721年),姚崇去世,终年七十一, 追赠太保、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7)

10.5、宇文融清查户籍:715年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

早年为富平县(今陕西富平县)主簿。

开元初年京兆尹源乾曜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

出京为魏州刺史。

开元十四年(726年)劾奏张说“引术士王庆则夜祠祷解,其亲吏市权招贿”等罪状。

次年二月,两人彼此攻击,帝令张说致仕。

开元十六年(728年),担任鸿胪[lú]卿,兼户部侍郎。

宇文融喜结纳朋党,性急切多言。

开元十七年(729年)六月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荐宋璟[jǐng]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

至九月仅百日即因牵涉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信安王李祎[yī]案,罢为汝州刺史,不久玄宗思宇文融之功,便责怪宰相裴光庭“朕既贬之矣,今国用不足,将若之何?卿等何以佐朕?”。

司农少卿蒋岑举劾奏宇文融在汴州时贪污巨万,流放崖州(在今海南省三亚),卒于途中,赠台州刺史。

四子:宇文宽,宇文宁,宇文审,字审,永州刺史,宇文宣。

宇文审之子为刑部郎中宇文炫。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8)

十一、唐传奇:713年

传奇一词,最早见诸于晚唐裴铏[xíng]的《传奇》一书,宋代以后,文人开始约定俗成用传奇代表唐人小说。

传奇是中华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它虽继承于六朝志怪小说,但内容和规模都超越了前代。

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人传奇,或称唐传奇。

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之后,终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

唐代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远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19)

十二、盛唐诗人:713年

12.1、诗仙李白:701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另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

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李白的诗歌在唐朝已被选进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于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韦庄编选的《又玄集》和韦縠[hú]编选的《才调集》。

作品想像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诗句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清赵翼称:“李杜诗篇万口传”(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谱入曲)。

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诗歌 日”,联合国邮政发行一套邮票,分别选取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6种不同语言的代表性诗歌,于邮票画面呈现。

汉语诗歌选取李白的《静夜思》。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20)

12.2、诗圣杜甫:712年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

其先出自西晋军事家杜预,本为京兆杜陵人(所以晚号杜陵)。

寄籍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自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迁入。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对他显赫的先世有着过剩的意识,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诗篇留下。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

据岑仲勉考证杜甫是杜预第四子杜耽之后,且为杜预十四世孙,然而胡可先根据杜预叔父杜并墓志所记载的先祖,指出杜甫是杜预长子杜锡的后代。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解读唐朝的历史(唐朝二)(21)

有关杨贵妃的历史,咱们留到明天吧~

明天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