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宏辉 张 斌 张泽奇 张泽文 郭振华/文

摘 要:毛泽东是个天生的斗士,一生之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体现出其鲜明的“战斗”性格,充满着湖湘子弟的尚武精神。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之“武”进行研究。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的体育思想反映出毛泽东尚武、崇武特质,其强调“武风”的重要性;注重武勇;提倡武功的学习;推崇文武并重之道;敢于斗争;具有高超的武略,威武不屈的气概,从中并可端倪其后来革命生涯中威武不屈、武略超群的性格特质和行为手段。毛泽东的强大意志和战斗精神充分证明其是位参透武学的勇士和斗士。

关键词:毛泽东 体育 武术 体育思想

武,本义勇猛、猛烈,有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权势、力量强大)、武健(勇武刚健) 、武略(指在行军打仗,指挥作战方面的才能)、武士(习武的人、勇士)等之意,又指干戈军旅之事。毛泽东是个天生的斗士,一生之中,“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不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1],体现出其鲜明的“战斗”性格,充满着湖湘子弟的尚武精神。这在他的《体育之研究》中也有体现。《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有体现。《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是毛泽东体育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在这篇文章里,他精辟论述了体育的真义、方法、效用、地位,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等,深刻分析了当时学校体育存在的弊端以及人们缺乏运动的原因。《体育之研究》发表时,外有帝国主义的加速入侵,内有各路军阀的混战,国人被辱称为 “东亚病夫”,正所谓“国力恭弱,武风不振。”[2]毛泽东面对民族的体质日趋轻细,也忧国忧民。为了唤起民众强健体魄,致力于体育运动,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写下了这篇文章,是培养新民众“意志顽狠、体魄强健”[3]的一种积极探索。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之(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之)(1)

1 强调“武风”的重要性

毛泽东把体育运动看作是挽救国家和国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如今研究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学者们所达成的基本共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的正值国家战乱时期,国难当头, “东亚病夫”成为西方对国人的蔑称,“民族之体质趋轻细。”[4]毛泽东对此深感焦虑与悲愤,他立下雄心壮志要改变国家落后的状态,决心以挽救国家和民族为己任。因此,他积极号召民众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共同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从本质上说,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关于体育思想的研究,是以提高广大人民身体素质为根本出发点的,他认为,要使国家免于侵略并逐渐强大起来,就必须通过增强民族体质、加强体育锻炼。体育不仅是为了简单的强身健体,而是为了提高广大民众共同抵抗外国侵略、改变国家命运的能力,把体育当作为国强种的手段,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贡献。

2 注重武勇

“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意志也者。”此段明确指出体育的主旨是“武勇”,习武有助于培养人的坚强意志。毛泽东幼年时期身体素质较差,病痛时常使他寝食难安,这使生性好动的毛泽东十分痛苦,但真正刻骨铭心的痛苦是当疾病使他先后失去了两个哥哥,毛泽东亲身体会并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皆意志之事。”并通过练武、爬山和游泳等体育运动锻炼自己的体魄。1913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他坚持以 “冷水浴”“日光浴”“雨浴”等运动培养自己的毅力。而正是这些体育锻炼,使得毛泽东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后来南方的多次行军以及从江西出发的长征的胜利,都得益于他当年的体育锻炼,也正是生活实践的成功经验,才使得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对体育的研究有的放矢,有所针对。

体育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能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实力。军队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武装力量,它对内镇压反动阶级,对外维护国家政权。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军队对民族与国家存亡的重要作用,强调体育训练能够使士兵们强身健体,对锻炼士兵们的意志品质,以及提高士兵们的身体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毛泽东多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发出指示,以“锻炼身体干革命”。 [5]寓意就是要好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尤其要注重军事体育,即使在与敌人斗争的艰苦环境中,他也不忘时常鼓励红军士兵加强体育训练。

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提出,尽管技术装备在制胜因素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明显提高,但取得最终胜利,……,归根结底还是靠人。”[6]因此,后期革命时期政府加强军人体能训练,体能作为一个人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决定军队是否具备良好的战斗力,对于军人来说,要保障体能储备,只有进行科学而严格的体能训练;而要使军队“欲文明其精神”,就要“先自野蛮其体魄”,必须对军队进行有规律有强度的的、持久的技能训练与体能训练,从而在锻炼士兵们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士兵们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让战士始终处于一个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战斗中去。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官兵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利于战斗中能攻善守;体育运动能培养指战员勇敢、顽强的品质,有助于适应艰苦的战争环境。培养指战员勇敢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提高部队作战素质,增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手段。

3 提倡武功的学习

“庄子效法于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1960年,毛泽东在《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说:提倡打太极拳、打球、跑跑步、爬山、体操、游水及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从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对其影响颇深,故他提出文武并进的体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仍然积极重视和倡导体育运动,他“打太极拳”的指示就是其体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之(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之)(2)

4 推崇文武并重之道

毛泽东特别重视体格锻炼,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心力”与“体力”全面发展。对待德智体三者关系,毛泽东文中提出:“德智皆寄于体。……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故其言日:‘文武缺一岂道乎?’”在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文武缺一岂道乎”意即文武应该并举。在这方面,毛泽东刻苦实践的精神与追求真理的精神相一致。中国自古重文轻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理论和实际。辛亥革命以后的一师像其他学校教育一样,体育仍旧被视为“杂科”的末等、配享的东西而不受重视。毛泽东针对学校当局不闻不问的情况大力指责:“今之所称教育家多不谙体育,自己不知体育,徒耳其名。”他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还在于卫国;不仅要强筋骨,还要强意志。身体不好,则道德和学问的进修都有困难;身体不结实,就不配谈革命、谈救国。关于身心的锻炼,有位老同学还记得他打过这样生动的比喻:要学树木同风雪作斗争,而不要学花草向风雪屈服。从这样的前提出发,他强调“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谈到古代人物,他称赞孔子的重视体育,“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见《礼记》。矍相在山东曲阜城内,孔子在这里射箭,观者很多,像墙一般围着他。射箭在古代是一种礼制,不只是武人之事。)。而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这些人,虽然有才华,却短了命;身之不存,德与智也就毁了。他很推崇颜习斋、李刚主,他们主张学问要结合实用,文而兼武。[7]

5 敢于斗争的勇士

毛泽东在早年的日记中写道:“与天斗,共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说过:“亘古以来,和平与战伐相寻,有一治即有一乱。吾人甚厌乱而望治,殊不知乱亦历史生活之一过程。自亦有实际生活之价值。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他把生灭成毁看作宇宙的自然进化,“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愈于旧宇宙耶!”[1]长征途中,每逢生死抉择时,毛泽东常常能力挽狂澜。红军长征胜利奇迹的创造与勇气和智慧密不可分。这种勇气和智慧,就是敢于斗争的勇士,只要敢于面对就没有什么不可能。这在他与美帝国主义与前苏联的斗争中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毛泽东在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问题上,从不让步、低头弯腰。[1]

6 高超的武略

在长期的革命的斗争中,毛泽东不仅有坚强的斗争精神,而且富有高超的斗争艺术。善团结不善斗争,或善斗争而不善团结,皆不能称其为政治家。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团结和斗争的艺术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毛泽东认为团结与斗争的辩证法是:“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团结广大群众,壮大巩固革命根据地为军事斗争的胜利提供可靠保障。他运用高超的军事艺术痛打敌人,使红军越打越多,根据地越打越大,连获敌人四次围剿的胜利。

没有军民团结的根据地,就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军事斗争;没有强大的军事斗争,就谈不上军民团结,也就不会有革命的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审时度势,主张联合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力量抗日建立统一战线,并抵制王明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路线,开展国民政府统一指挥下共产党领导的山地游击战。[1]最后毛泽东取得完全胜利。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采取“以打促和,以和保打”的斗争策略,解决国共两党之争,最终打败了骄横的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之(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之)(3)

7 威武不屈的气概

毛泽东是一个有着坚韧意志和顽强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可说……”但是他从不气馁,反而愈挫愈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曾不断受到错误的打压时,在长征期间红军左冲右突不能摆脱敌军围追堵截时,他都挺身而出,表现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创了一个个新局面。

毛泽东当时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去读书,来锻炼自己在学习时心绪不受外界干扰的意志,并养成了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毛泽东能从荆棘丛生的革命道路走到最后。他身上所具有的顽强的性格是不可忽视的。[1]的形成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湖南人被世人称为“骡子”,湖南人的口头禅是“不信邪”。骡子是一旦表现出反抗,无论怎么打,他都不服从人的命令,直到最后。这种不屈的性格正是“不信邪”的湖南人所具有的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毛泽东便是这种特点的代表人物。这一点,从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不怕权威,敢于抗争。

8 结语

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是其在青年时期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论文中的体育思想反映出当时的尚武、崇武特质,并可端倪其后来革命生涯中威武不屈、武略超群的性格特质和行为手段。从军事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兵法”军事战略独步天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挽救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的边缘。 从正气上讲,毛泽东是中国最有骨气的领导人。毛泽东敢于对苏、美两霸说“不”,最能体现毛泽东强大的战斗精神与意志。凡涉及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的事,毛泽东从不屈服。纵观历史,横看世界,能让第一强国如此这般的唯独毛泽东一人,因此可以说,毛泽东是位参透武学的勇士和斗士。

参考文献:

[1]周国剑.毛泽东的智慧与当代领导艺术[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23,27,29.

[2]陈独秀,李大钊,编撰. 新青年精粹 [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329.

[3]陈景磐,著,吕达,刘立德修订.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4.

[4]陈独秀,李大钊,编撰. 新青年精粹 [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329.

[5]闫旭峰,主编. 体育法学与法理基础[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54.

[6]范佳音,白耀东,主编,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老选项课教程(上)[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84.

[7]李锐.毛泽东峥嵘岁月1893-1923[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50.

(孟云飞转自《武术研究》 2019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