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开过这样一个玩笑:千年文坛中,最牛的诗人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一个叫“无名氏”的人。这虽是戏话,却说得有几分道理。上下5000年,确实有太多的经典出自这些无名氏。比如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部分诗作,比如本期要说的这首《木兰诗》(原来也叫《木兰辞》。

老师 地对我说(老师指着其中一句说)(1)

《木兰诗》的作者不详,有人认为可能是北朝当地百姓一起创作的,毕竟很多民歌都是如此。后来被郭茂倩编入了《乐府诗集》后,一传就传了到了现在。千百年来,花木兰的形象深深地刻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脑子里,可以说她满足了大多数人对一个完美女子的所有想象。

老师 地对我说(老师指着其中一句说)(2)

她心灵手巧,织起布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她敢于承担,卷卷有爷名,她二话不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她有勇有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视钱财为无物,可汗问所欲,她只愿还故乡。

因为写得太牛,这首《木兰诗》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一躺就是几十年。但是这初中大家就读过的《木兰诗》,咱们当年并不是每一句都读懂了。笔者还记得我初中学此诗时,语文老师指着其中一句对我说:这5个字你们长大了我再讲。

老师 地对我说(老师指着其中一句说)(3)

当时我还追着老师问了挺久,但我们那40多岁的语文老师就是不肯说。后来笔者也问过隔壁几个班的同学,他们也表示老师对这5个字基本是跳过的,不肯多说。在那样一个没网络的年代,各类书籍又很少,老师若是不讲,我们要想弄明白是不容易的。后来上了大学,各种信息获取的渠道多了,我才终于搞清楚这话的意思。这5个字就是:对镜帖花黄。我们来看看它的上下文: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老师 地对我说(老师指着其中一句说)(4)

这是木兰从军12年后,回到家里的情形,可谓是喜气洋洋,让人看了极为舒适。花木兰见过阿爹,弟弟磨刀霍霍向牛羊时,她开心地进到自己的闺房,去战袍,着红装,梳青发。但为什么此时,她非要对着镜子贴花黄呢?这就很有讲究了。

所谓“花黄”,指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妆容。它有两种成妆方式:一种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好看的形状,贴在额头上;一种是如果无纸可贴,就直接在额头上涂了黄颜色的妆料。总之,就是脸上,一定要弄上一点这种色。这是为何?不知大家是否听过一个词,叫“黄花闺女”?什么意思咱们都懂。花木兰回到家,非要头上贴花黄,就是要向所有人表示自己从军12年,仍是一位洁身自好的女子,这是很重要的。

老师 地对我说(老师指着其中一句说)(5)

理解了这些,大家就明白了,为何当年上初中时老师会说这5个字,长大了才能和我们说。其实老师,是用心良苦了。

多年来,很多人读到《木兰诗》时,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正常来说,花木兰的这段传奇经历,重头戏应该是在她从军12年的经历。但这首长诗,写她沙场经历只有那么几句,加起来几十个字就一笔带过了,这似乎有些怪。但事实上,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老师 地对我说(老师指着其中一句说)(6)

首先,花木兰是一位女子,她上沙场并非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男子一样,是为了实现平生抱负之类的,若是这样理解那就太小看花木兰了。她上沙场,只是因为一个“孝”字,不为名,也不为利。所以为了体现这一点,诗人才会花大量笔墨写她从军前和从军后的状态,毕竟人家内心是爱红装而不爱戎装的。其次,如果单纯地写木兰的沙场经历,其实并不能显示她的英姿,于是诗人想到了通过其他人的表现来反衬。比如木兰回到家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伙伴们皆惊忙,这样来写更为传神。

老师 地对我说(老师指着其中一句说)(7)

千年前的一曲《木兰诗》,让多少人记住了这个不凡的女子。现在有不少文史专家考证说,花木兰这个人可能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可能并不姓花,甚至可能是北朝民间杜撰出来的人物形象。然而,这些重要吗?没有花木兰,可能会有李木兰,可能会有陈木兰,重要的是花木兰的这一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文化里。这就够了,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