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三省六部制是实践结果)(1)

唐宋元明清,是中华史发展的一条不容忽视的主线,其中盖以唐朝影响力为最。五大王朝像是结了伴儿似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历史感,相互难以分割。

这种浑然一体,不仅体现在诗词书画上,同时还体现在五大朝的政治制度上——三省六部制。纵使朝代更迭,但制度大体不变,延绵千年。

三省的起源

三省六部,是隋唐创新的产物

三省六部,就是隋唐的中央政府。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则是尚书省之下的政府职能部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可为什么叫做三省六部,而不叫做三部六省呢?

想要明白制度,就要先弄懂制度的字的含义。

尚书台的来历

我们先追溯到汉代。

的意思,其实与通用。禁本义是指皇帝与皇后的私密空间,即我们常说的后宫。西汉元帝刘奭的皇后,其父为王禁,元帝刘奭登基后,为避老丈人之名讳,改禁为省,从此禁省都指后宫。

那么指代后宫的“禁省”,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的呢?

这要拜汉武帝所赐。

汉初,皇帝是国家元首,是最高统治者;宰相是政府首脑,是运转国家机器的总负责人。二者公私分明、各司其职。

宰相的办公地方叫做相府,办事机构叫做,就相当于现在国务院的一个司,汉代共有十三曹

皇帝所处之地叫做皇宫,办事机构叫做,就是管皇族日常生活的,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处,汉代共有六尚。

一个管行政,一个管生活,他们之间并不矛盾。但是,

汉武帝说,不行,要改

具体措施有两件,一是六尚之一的尚书(政治秘书),须能力强者担任,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二是任命大司马主持工作参与决策。

由此,尚书的秘书班子成为了国家的决策班子;相府的决策机构,倒退成为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帝刘秀,更直接在宫内建立尚书台,也叫台阁

尚书,从此成为了正式的国家机构尚书台,也成为国家运转的枢纽。

到了曹魏时期,尚书台由宫内移出到宫外,正式成为了政府机构

由于,台与阁都是皇家建筑的称呼。台在禁省(后宫)之内,阁在宫城之中,所以台阁也叫作台省

尚书台自然而然可以被称为尚书省

中书省的来历

尚书原先做的是政治秘书工作。

西汉武帝时期,秘书越权去管朝政,原先的工作就只能另派人来做。而这个人,就叫做中书

曹魏时期尚书台移到了宫外,曹丕便将秘书令(机要秘书)改称为中书令,把办事处设在皇宫之中。

晋代以后,中书令的官署称为中书省。此时的中书省,正如此前尚书台替代相府一样,成为了中央的决策机关

门下省的来历

尚书省替代了相府成为了决策机构中书省又替代尚书省成为决策机构

在它俩迁出宫城,门下省便应势而出。

门下省的前身是侍中寺,它是宫内侍从官(生活秘书的办事机构。

到了东汉末年,侍中寺改名为侍中省

东晋哀帝时,将侍中省散骑省二省合并,称为门下省

门下省的工作,就是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办事机构设在内廷。但近帝之侧,许多机密要事,门下省都能第一时间知道,故而又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府

故事到这里,我们可以预知,门下省最终也被移出到宫外,同尚书省、中书省成为了政府机构之一。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都被移出宫外,三足鼎立。尚书省是最先迁出而来,出道最早,机构历史相对而长,级别也最高,故规模也最大

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中书令的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为侍中令

何为六部

尚书省下辖六部二十四司

吏部:组织部或人事部。

户部:财政部加民政部。

礼部:文化部加教育部。

兵部:国防部。

刑部:公安部加司法部。

工部:住建局加交通部加农业部加水利部。

到此,我们就可以把电视剧中出现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一一说清楚了。

六部的一把手都叫做尚书,副长官都叫侍郎

每个部下面下辖四个司,的长官都叫做郎中,副长官都叫做员外郎

司下为机构为主事

六部分为左右两部分在尚书省办公。吏部、户部、礼部在左兵部、刑部、工部在右

边办公的总领导是左仆射,秘书长左丞

边办公的总领导是右仆射,秘书长右丞

左右丞相当于如今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事务左右仆射则负责具体大要事

尚书省六部各自都有一个办公厅。尚书省的办公厅是总厅,叫都堂,六部的办公厅叫部堂

每天上午,六部的尚书和侍郎(一二把手)都会到总办公厅(都堂)开会,下午再回到本部门办公。

三省六部好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旧制度——三公九卿

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构成为三公九卿。

西汉,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东汉,三公指的是太尉、司空、司徒。司空由御史大夫改称而来,司徒由丞相更称而来。

他们都是宰相

再来看九卿。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也就是说,政府部长可以是九个或九个以上

表面上来看,九卿和六部、三公和三省并无明显区分。但,在具体事情中,却存在问题

先说九卿。

九卿不仅管政务,他们还管事务。也就是说,在汉代,家事即国事,国事即家事。皇家与国家俱为一体,统一管理

但,这不是胡闹吗?故到了隋唐,必须启动改革

隋唐政务事务分离,分别由六部寺监管理。如此,皇家与国家分离,分别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

再来看三公。

行政权在丞相、军事权在太尉、监察权在御史大夫,三公都有各自的府邸,平常独立办公,如果有大要之事,则由三公会议定夺。

皇帝,仅有表示可与否的权利

所以这样的制度一遇到像汉武帝这样的强势皇帝便不行了

就会一次次出现像尚书省替代相府、中书省替代尚书省、门下省替代中书省这样的事情。

如此没完没了

事实是,三省不是简单地代替三公六部也不是简单地代替九卿。政务与事务的分离只是开始,还要解决好相权的问题。

也就是说,三省的制度同时把宰相权力太大的问题也解决了。

隋唐的智慧,便在这里得到施展

中书省的任务是草拟法令

门下省的任务是审核审议

尚书省的任务的贯彻执行

分工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刻。

如果中书省草拟的法令,没有门下省的章,由皇帝“画敕颁下”下达到尚书省,那么此文件,依旧不具备法律效力。

这就是表明,隋唐的统治者已经明白,政事不等于家事,也不能等于家事政事必须“讲程序”。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谁都不可能一家独大。中书管制定,门下管审核,尚书管执行。

尚书有行政权无决策权,中书有决策权无审核权,门下有审核权,但无行政权和决策权。

三省权力之间相互制衡谁都不能独自做出决定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尚书省

尚书省出道最早,人员多,权力大,还管执行。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尚书,品级均为正三品。

如果尚书省的人前来参与决策,倘若再自私自利一些,那岂不是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难道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决策就一定正确吗?

故而又有了进一步的制度设计

中书舍人和给事中

中书舍人官阶正五品上,安排在中书省,定员人。

给事中官阶正五品上,安排在门下省,定员人。

小小五品官员,他们为什么如此至关重要呢?

先说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是文件的起草人,凡遇到国家大事,中书舍人的职责就是畅所欲言,写出各自的提案呈上,并且提案上“杂署其名”,成为“匿名制”。

故而中书省的长官审阅文件时,就能观其立意,思其设想,不带成见了。

再说给事中。

给事中封还权、涂改权、批驳权,意思就是,中书的文件我可以改、可以批,也可以原样打回

哪怕是皇帝的敕文,都可以批驳涂改

给事中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言官或谏官。他们可以针对皇帝的言行和朝廷的政令,提出意见和批评

将给事中放在门下省,也是用心良苦,有一番考量的。

给事中无论如何封还、批驳、涂改,甚至建议、批评、提出意见,他都没有决策权,更没有处分权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上到皇帝,还是下到宰相官员,还是监察官员,谁都不能为所欲为,一家独大

三省六部的初心也就在于此,相互制衡,权力制约

如果在秦汉是人治,那么到了隋唐,则成为了官治,将官僚政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不变的是制衡

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博弈史。隋唐是三省六部的最早设计者,也是官治与人治最明显的分水岭。今后纵使朝代更迭,三省六部制度虽有变化,但不变的都是两个字:制衡

宋代,帝国政务运作的政务堂同枢密院、管财政的三司并列,史称“二府三司”;

元代,废除尚书省、门下省,让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成为三大并列机构;

明代,中书省虽被朱元璋撤销,朝堂之上名义上没有宰相,但是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成为了没有名分的宰相。

三省六部制虽然在名义上经历各种波澜,但是最终延绵到如今,我国的中央政府部门依旧叫部,日本的中央政府部门则叫省

三省六部制度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古人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