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本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人尊称为老子。与同时期的孔子齐名,与同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并称为老庄。
世界文化名人。
被道教尊为教主,亦称太上老君。
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留下著作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最后不知所终。
据《史记正义》载:
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八十一年的胎,老子出生那天,理氏来到一棵李树下,割开左腋,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02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他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他留下的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寻其根。章章玄妙,字字珠玑。有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之为《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则称之为《德经》。
合称《道德经》。
上篇《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黄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结果。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老子的思想后来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03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也就是说老子是传说中太上老君的原型。
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而这些观点,是迄今可考的最早的道教学说的基础。
从春秋时起,就出现很多的方士和术士,而老子和他的著作越来越多地受到这些炼药求长生的人的追捧和崇拜。
于是,随着这种对老子的追捧的蔓延,到了战国时期,老子和他的思想就被这些方士以之为尊。老子也就开始成了人们口中的“神仙”。
在道教的信徒心目中,太上老君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世界万物都由太上老君分化而来,也只有太上老君才是唯一真实存在。
而老子就上是太上老君的身外身。
04
据有关史料记载:
老子因为当时中国的时局动荡,与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所违背,于是觉得失望。
之后,他便骑着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去布施自己的思想。
到了函谷关后,他留下五千余言论道德之意,就是《道德经》,然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
对于老子的去向,自古以来一直是众说纷纭。
《后汉书·襄楷传》中记载:“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这是在猜测老子成为了佛陀,不在一处地久留,意思是他最后都一直在教化人民。
更有大胆一点的推想,则是老子一直向南抵达了印度,在印度传授自己的毕生思想,甚至还教授出了释迦摩尼这样的弟子。
不过,这显然是在抬高道教的地位。并不可信。
关于他的离去,还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老子李耳早年曾在周王室内担任守藏室史(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后来,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昏暗,就离开故土,准备西出函谷云游四方。
当时函谷关的守关官员是尹喜,其少时就好观天文,并且爱读古籍,修养颇为深厚。
一日,尹喜在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紫气东来,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尹喜久闻老子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当尹喜看见一位白发如雪、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的老者倒骑一头青牛悠然而来。
尹喜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之后,尹喜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待询问老子欲出关西去云游,觉得很可惜,就想留住老子,并且,尹喜还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于是,老子欣然允诺,他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写出一著作,就是《道德经》。
老子留下《道德经》之后,便西出函谷关而去。
尹喜得到《道德经》后,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尹喜为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该书亦成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根据西汉文学家杨雄所撰《蜀王本纪》载:老子与尹喜临别之时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称赞他的成就,封其为无上真人,授予玉册金文,证位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
这样,尹喜作为老子的亲传弟子,成为道家学说的最早传播者,而他又是道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在《庄子·天下》里,把尹喜和老子并列,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元朝封尹喜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
两千多年来,道家思想在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尹喜可谓是除了老子之外功劳最大的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