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人生尚有来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1)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百善孝为先人生尚有来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2)

九九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尊老敬老,传承孝文化,是重阳节的主旋律。

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既是对传统孝文化的承续,又赋予重阳节关爱老人的新内涵。

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基石,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做人的品行,没有比孝更重要,更基础的。为人子女者要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一个人若是不孝,则无从谈起人品,则无从建立德行。

《论语▪学而篇》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之道扩展开来是“仁者,爱人”,由孝至仁,将家人之爱化为对他人的爱,对众人的爱。《礼记·礼运篇》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孝文化的人文情怀,也是孝文化的道德理想。

孝文化有三种层面,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孝敬父母,是孝身。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开心,是孝心。积德行善,崇德尚义,济世利民,广受赞誉,荣耀父母,就是大孝显亲,这就是孝志。

百善孝为先人生尚有来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3)

上海松江灌顶禅院关公大殿西向背座,中间是副唐卡,左右悬一对联:“善说微妙寂静法,得生广大欢喜心”,上方挂匾额“居德不孤”。

鼓励世人多行善举义举,立身行道,慈悲为怀,清心正念,自身欢喜,众生欢喜,为父母积累福报,父母也欢喜。

2018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盂兰盆节”。三天法会,如理如法,法喜充满。灌顶禅院常住僧众及八方善信居士参加法会,希望藉供佛斋僧普度的功德力,令累劫父母、冤亲,同沾法益,以报夙世父母的养育之恩,尽佛子之孝道。

佛教里认为孝道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孝,一种是出世间的孝。

莲池大师说:“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道,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佛教中的孝属于出世间的孝,佛弟子劝父母“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同样是在报恩孝亲,一子成佛,九祖升天。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百善孝为先人生尚有来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4)

孝无先后之分,也无固定格式。孝是人之为人的义务,行孝是基于发心,出于发自内心真挚的爱,而非刻意造作做出的形态。

有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则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则世上无完人。

百善之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孝看的是发心,而不是看表象,如果只看表象,以供养父母物质多少来论孝,那么贫寒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百恶之中,以淫色为首恶,但这个主要看行为,而不是读内心,如果以心来论,好色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世上就没有一个道德楷模了。

孔子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事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天底下有两大法则,一个是命,一个是义。子女爱父母,是命,这是自然法则;臣子为国家服务,是义,这是社会法则。所以子女孝养父母,臣子服务国家,二者都是不可逃避的责任、义务。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尽心尽力去做好,这就是忠孝的最高境界。

曾子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敬父母有三个层次:大孝是使父母受天下人的尊敬,其次是让自己的言行合乎正道,不使父母的荣誉受到羞辱,最底层的是小孝,尽自己的力量养活父母。如果不能做到大孝尊亲,至少也要做到端正言行,不让父母荣誉受损。这才是为人子女者所谨记遵行的。

真正的孝和义,是在正心正念中修身养德,砥砺人格,牢记初心,继承发扬先辈的家风家训,端正“心”、守正“念”,走正“道”,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用善行义举,用德行功绩让父母受到世人尊敬,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精神。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