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白相,最惬意的安排就是——高铁两天来回,晚上和亲戚聚餐,次日下午听场评弹,开开心心回转去。”随着上海评弹团长篇经典书目传承系列展演在长江剧场启动,这个曾是不少老听客相聚的“到地方”再次热闹起来。上周末,为期两日的《十美图》上演,高朋满座;而此前《玉蜻蜓》《珍珠塔》演出,都有观众哪怕坐高铁也要来捧场。

走进剧院看娱乐过足瘾(新老听客重聚长江剧场觅知音)(1)

听书讲究一个氛围,有凝聚力的书场承载的不仅是台上台下的观演关系,也是新老朋友交流心得、寻觅知音的心灵依托。长江剧场的红匣子虽小,却是极为适合评弹表演的场地。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说:“人气这东西很难捉摸,以长江剧场为例,照道理随着城市变迁,习惯在这里听书的周边老居民大多都搬走了,但不论是旧改搬家到松江、青浦的,还是随着子女落户到杨浦、宝山的,就算换乘两三条地铁线,还是要回到这里来听书最有味道。”

距离长江剧场不过百米之遥的乡音书苑,也是同样的情况。高博文说,和国外人们听歌剧、赏交响乐,休息时间会有鸡尾酒小聚的需求类似,评弹老听客们也喜爱交流当日的“听书心得”。“评弹演员最安慰的,不是听到场子里响起掌声,而是弥漫在观众席中那种窸窸窣窣的交头接耳的声音,那是老听客们对演出有了议论的欲望。谁人今朝这句唱特别嗲,谁人在这个地方出噱头让人想不到,都会是传统书目带来的新惊喜。”

走进剧院看娱乐过足瘾(新老听客重聚长江剧场觅知音)(2)

自2018年长江剧场全新亮相,上海评弹团便是首批入驻的团队。高博文直言:“到长江听说书,很早就是沪上乃至周边地区评弹爱好者的优选之一。评弹和长江剧场渊源深厚,过去不少重大评弹演出都选择在老长江举行。”在高博文记忆里,他年少时就常来长江等退票。上世纪80年代末,高博文尚未入职评弹团,听说长江剧场有纪念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谈话发表10周年系列演出,便特地来听书:“那时连演三天,江浙沪的名家都来了,每场都到晚上十一点过后才结束。”

虽说最初回归长江剧场时,高博文也是试水心态:“怕的是氛围没有了,就不好再聚人气。”没想到短短几年,不但聚拢了新一代的年轻观众,就连老听客们也是闻讯而至,让他欣慰的是,如今的长江已然是一批四散搬离的老邻居得以相聚的地方:“可以听书,也可以聊天,城市虽然变大了,但心的距离依旧。”

走进剧院看娱乐过足瘾(新老听客重聚长江剧场觅知音)(3)

据高博文介绍,在长江的每场演出基本都配备了名家、中生代和青年三代演员的阵容,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给予年轻人更多演出和学习机会。“不怕没观众,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把这门艺术延续下去。”对评弹的未来,高博文充满信心,而长江剧场内也将继续弹词、三弦声不断,《西厢记》《描金凤》等一众传统题材都将以长篇集萃的方式陆续与观众见面。

(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