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对问》中:“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百问于渔者曰:“鱼可钩取乎”曰:“然”曰:“钩非饵可乎”曰:“否”曰:“非钩也,饵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金钩挂饵启示 明白了人钩饵?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金钩挂饵启示 明白了人钩饵

金钩挂饵启示 明白了人钩饵

《渔樵对问》中:“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百问于渔者。曰:“鱼可钩取乎”曰:“然。”曰:“钩非饵可乎”曰:“否。”曰:“非钩也,饵也。

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不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食,是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这段话讲的就是在生活中本体和用体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钓鱼的过程中,人们以自己的本身的利出发,以钓到鱼为目的,充分装备自己的钓具,挑选锋利的鱼钩,但如果仅有以上装备,是钓不上鱼的,必须挂上可口适合鱼儿食用诱饵,这样就会钓到鱼儿。人与鱼具的巧妙构成本体与用体的关系,以抓到鱼儿为目的,然而对于鱼儿来说,终日在水中游来游去,其目的就是寻找食物来充饥,正是鱼儿贪食诱饵,导致造成鱼钩对鱼儿的伤害,钓上鱼来。

生活中就是这样,在世上忙忙碌碌的人们,都在为着生存而不断奋斗,但往往在为良好的生存上,得到良好的名利上而伤害了自己,但如果不忙忙碌碌的生活,自己的生存便难以为继,就如鱼儿贪食了诱饵而伤害了自己,但如果不去寻食以充饥,便难免被饿死。鱼的江湖如人的江湖一样,有些规律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在顺循规律的发展过程中,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在整个万事万物的生态系统中,形成的生物链中,难免一些的牺牲是为另一个生物服务的,就像鱼儿被钓去被人食用是一样的,对鱼来是伤害,但对人来说则是贡献。不能说谁是谁非?

人正是能够钓到了鱼并且享受到了鱼的美味,就更下定了不断改造工具的决心,就会不断地在渔具的改进和鱼饵的改良上下功夫,以便钓到更多的鱼,但如果打根就钓不到鱼就不会有渔具的不断进步和鱼饵的不断改良。

人正是能够通过金钱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水平,就会促进更多的人、更深层次的欲望来不断追求财富,造成多多少少人在金钱的海洋中折戟沉沙,多少人扬名立万,其中的利害关系就是阴阳平衡的,就如矛盾关系一样,不要去过多的评说。

人如果明白了人、钩、饵、鱼四者的哲理关系,就会明白天地万物一体的关系,就更会了解鱼的江湖和人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