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技术临床遵循原则(辅助生殖浪潮来袭)(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仅仅间隔3天,国家层面两度发文关注人口发展。

8月16日,国家卫健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8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国务院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此外,地方政府层面也越发关注人口发展,多地相继发布生育支持政策,拟将辅助生殖相关技术纳入医保。在此背景下,辅助生殖赛道受到资本、企业等各方看好。

创世伙伴资本CCV投资董事寿翀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政策推动,与辅助生殖相关的药物、器械、医疗服务等都会更加受市场关注。在辅助生殖整体受到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面向更广泛育龄群体的生殖健康管理相关技术和服务可能会有更快增长。”

二级市场方面,辅助生殖牵动了多个领域企业发展。因其产业结构囊括,生殖药物、人工授精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D检测等,已有多家企业、医疗机构布局。周涨幅排名中,同花顺辅助生殖板块超30只个股看涨。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推动辅助生殖进医保

8月16日,国家卫健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分别从 7方面提出20项具体措施。

其中,针对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方面。具体提出,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指导推动医疗机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中医药服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推进辅助生殖技术制度建设,健全质量控制网络,加强服务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开展生殖健康促进行动,增强群众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强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和服务,预防非意愿妊娠,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

“此版举措意味着,未来国家保障层面,不孕不育患者的服务将更加全⾯。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和服务首次被推荐,体现出生殖健康防治结合地位的提升,生殖医学向着预防与科普并重方向发展。一方面,推动辅助生殖市场渗透,另一方面缓解后端医疗压力。” 人人孕-生殖医疗互联网平台CEO印凯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虽然2022年“两会”早已结束,但对于生育问题的讨论却延续至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净增加48万人。随着出生人口的降低,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生育健康成为阻碍人口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人口协会、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20年前我国的不孕不育发病率为2.5%-3%,近年来已攀升至12.5%-15%,不孕不育患者数超过4000万。这意味着,在我国每8对夫妇中就有1对有生育难题。

与之相对的,很多家庭被高昂的抱婴成本(医学干预生育的全部花费)劝退。“我国抱婴成本高达10-60万不等。其中包括自费一次试管婴儿的价格(2万-3万元)和万元左右的药费,按照40%-50%的成功率计算,每3个月左右进行一次,加之夫妇们还要接受产检生产等费用,这个抱婴成本相当于有些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印凯称。

锦欣生殖董事长钟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辅助生殖发展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包括行业政策、不孕症发病率、机构数量及水平、人均收入、大众认知度等。”在世界许多国家,不孕不育症干预措施的可及性都是一大挑战。不孕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很少获得公共卫生资金支持。

寿翀认为,“辅助生殖的本质是医疗,作为促进生育的最终的医疗保障,这个赛道发展有赖政策推动。”随着不孕不育人群日益增多,将包括试管婴儿在内的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的呼声越发高涨。

国家医保局对辅助生殖技术的态度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在答复“关于将辅助生育诊疗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时表示,尚不具备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条件。而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提出,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支付范围。同时将指导各地,逐步把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而后,北京、江西、湖南、四川、湖北等地也发布过拟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的消息。

对此,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业务合伙人陈建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若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有助于提高技术的可及性和渗透率,将利好众多相关医疗细分行业的发展。辅助生殖行业参与者多元, 包括上游供应辅助生殖的生物医药、检查技术/试剂、器械耗材等企业,以及下游开展辅助生殖的医疗服务机构、互联网平台、保险企业等。”

百亿市场蓝海背后:辅助生殖资质申请难度大

我国作为辅助生殖的新兴市场,生殖健康检测市场潜在容量可观,其背后或存在百亿蓝海市场。

根据沙利文的数据,到2023年,我国不孕不育的人群占比将达到18.2%,辅助生殖的需求在进一步提升。开源证券研究所推算,2018-2023年的年复合率为9.64%,至2023年,试管婴儿市场规模有望增加到400亿元,长期有望突破千亿。考虑到辅助生殖这个更大的范畴,市场规模更为可观。

截至2022年,沙利文统计认为,中国生殖健康检测潜在市场涵盖约4000万对备孕夫妇,以此估算染色体检测市场潜能可突破550亿元人民币。未来检测范围有望拓展,甚至潜在可延伸至对于我国近3亿育龄人口,作为其常规开展的检测。

提高服务机构数量是保障市场良性增长的前提。2021年,上海、河北、河南、天津、贵州、安徽、陕西、山西等12个省市相继发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规划中均表示,要增加人类辅助生殖服务机构的数量。

“从短期发展看,下游机构是辅助生殖浪潮的直接受益者。最近几年,开展辅助生殖的医疗机构数量将快速增长。”陈建国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道。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 全国经批准开展人类生殖辅助技术的医疗机构共536家,其中,四川省规划新增机构数最多,达20家,其次是安徽省、陕西省、江苏省等均规划新增不超过10家。

长期来看,辅助生殖的热潮或将席卷整个医疗板块。Wind数据显示,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辅助生殖概念股共计22家,业务涵盖不孕不育治疗、辅助生殖基因技术、辅助生殖医疗服务、孕激素类药物等。具体包括丽珠集团、国药现代、沃森生物、达嘉维康、悦心健康、贝瑞基因等。

在寿翀经理看来,资本对辅助生殖赛道的关注,或将给整个医疗版图带来一次重塑。辅助生殖辐射到多条赛道,创新药、IVF技术、基因检测,医疗服务都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技术驱动的、具备临床证据的、有效帮助解决不孕不育问题的创业公司会受到关注。

具体来看,在药物方面,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用高纯度尿促性素等ART相关药物,以及产前筛查、检查等检查项目或将加速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例如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就曾表示,将加强产前筛查、检查,把与分娩相关的产前检查基本项目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

而在器械方面,与配子、合子、胚胎接触的培养液、保存液、冷冻液等液体类产品,相关手术器械如取卵针、显微注射针、胚胎移植导管、培养皿等器具耗材类产品,及显微注射显微镜、胚胎培养箱、负压泵等专用设备等或将受到支持。

而随着辅助生殖市场快速增长,一些问题也可能涌现出来。锦欣生殖董事长钟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辅助生殖行业存在牌照分布不均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对医疗机构而言,辅助生殖资质申请难度大,牌照或成为一些机构进入市场的第一道关卡。除了牌照壁垒外,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储备和运营能力,更是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523家,经批准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共27家,其中获试管婴儿牌照的医院为396家,23.40%的生殖中心达不到试管婴儿技术要求。

而印凯则认为,宣传带来的效应不再成为机构获客的捷径。他向《华夏时报》记者进一步分析道,“在未来宣传的影响或将逐步放大,用户预防意识增强,口碑宣传成为用户增长的有力手段。这样一来逐渐形成头部效应,有用户规模的医院和技术突出的医生优势放大,获得行业红利。”

见习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