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做人成事格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1)

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王阳明认为,如果没有下工夫克制私欲,每天只是说一说,最终就认识不到天理和私欲的区别了。就像人走路,走一段才能看清楚前面一段。到了岔路口,有了疑惑就要问,问明白再走,这样才能渐渐走到目的地。也就是说,光是空谈而不去实践,是无法克制自己的私欲、认识天理的,因此王阳明感叹:"天下大乱,只因空谈多而实践少。"

古来有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世界上有两种人:一是实干家,一是空想家。空想家们善于夸夸其谈、想象丰富、渴望强烈,总是设想做各类大事情;而实干家则是着重于做!空想家往往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完成那些自己应该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而实干家虽然没有空想家那样富丽堂皇的说辞,却往往能获得成功。


王阳明做人成事格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2)


实干家比空想家做得成功,是因为实干家总是采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动,而空想家很少去着手行动,或是刚开始行动便很快懈怠。实干家具备有目的地改变生活的能力,能够完成非凡的事业,不论是开一间自己的公司,写作一本书,竞选政府官员,还是参加马拉松比赛等。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空想家大多是站到一边,梦想这些而已。

空想家往往受到人们的嘲笑,因为他们始终把自己的理想挂在嘴边,却从不见他们为之奋斗。他们的谈话言辞激烈,谈到理想时慷慨激昂,然而,他们是行动的矮子。空想家认为以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可以拯救世界,但是世界却不这么认为。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空想家是难以获得成功的。


王阳明做人成事格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3)


战国时候,秦国派王龁攻下上党,意欲进攻长平。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命廉颇率二十多万大军驻守长平。廉颇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做好长期抵抗的准备。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只是坚守。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询问。赵括说:"要是换上我,打败王龁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听不进去蔺相如的劝告。


王阳明做人成事格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4)


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将军,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便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兵士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他射死了。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军覆没了。


赵括是个空谈家,自以为读过兵书,对兵法之道十分谙熟,但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书本在他头脑中构筑的虚无缥缈的军事楼阁,在真实的刀光剑影中不堪一击,赵括也因"纸上谈兵"而被作为空想家的代表贻笑千古。

良好的理论基础很重要,但是理论基础若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就不可能转化为实际应用中有效的力量。无论是空谈者,还是空想者,往往自以为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这是极度错误的想法。掌握知识是为了应用,有了目标要实干才能实现理想,否则,单凭理论异想天开,将会导致重大的失误。因此,我们应少空谈,多实践,将所学灵活运用在实践中。


王阳明做人成事格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5)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欢迎您在留言区交流。您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精进的最大动力!恳请您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您的亲朋好友。不胜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