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有几百,我只钟情于“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林妹妹。清代红学家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便这样赞她道:“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对此,我深以为然。本来对于人物的鉴赏,譬如口舌之于五味,滋味既异,嗜好亦别,然而美芹献曝,略述我对林妹妹的爱慕之由,也不枉我对她的一片痴心。

林黛玉海棠花溪(一代倾城逐浪花)(1)

林妹妹的诗才在十二金钗中,若论风流格调无疑是作得最好的,但从别的方面来比,薛宝钗常常与她难分伯仲。对于诗歌的鉴赏,本来就有个人癖好不同,故难以说谁高一些,但我却是喜欢林妹妹的“冷月葬花魂”之类的诗句,“以抑郁难遏之气,抒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哀。”这些诗歌让我陷入深深的伤感中,常常不能自已,这一份共鸣也许是落魄之人共有的体会。

在众人的眼中,“金陵十二钗”论美貌排名,林黛玉的容貌应该排在秦可卿和薛宝钗之后,但是在雪芹和宝玉的眼中,则认为是黛玉最好看。书中云:“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脂批亦云黛玉:“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钗裙。”宝玉初见黛玉时,便一见钟情:“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怎一个倾国倾城!

还有一次林黛玉去怡红院,晴雯误以为是其他人而不开门。黛玉动了气,遂伤感而泣。谁知树上的鸟雀不忍听其哭,竟飞起远避。于是,雪芹先生又赋诗一首赞叹:“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若哭泣的黛玉具有稀世之貌以惊鸟落花,那么微笑的黛玉定让人见之忘俗。在《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与黛玉的笑声,让我们感觉特别温暖,尤其看到天天以泪洗面的林妹妹笑起来,别有一种风情。她的美若西施“一代倾城”,若昭君“绝艳惊人”,这朵“阆苑仙葩”不只美在容貌,更美在她高洁傲逸的品格和一尘不染的心灵。

林黛玉海棠花溪(一代倾城逐浪花)(2)

黛玉的行为无不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她的诗词也处处体现了这一点。《红楼梦》中,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都出现了陶渊明的形象,第三首中还提出了庄生梦蝶的典故,值得仔细研究。自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诵千古之后,人们见到菊花往往很自然的与他相联系。在第一首《咏菊》中“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表达了她对陶渊明的仰慕。第二首《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更是将自己定义为陶渊明的理解者。

第三首《菊梦》云“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同样以陶的知己自居。是啊,菊花的诗歌从陶渊明以来真不知其数,可是又有几人像陶渊明那么真正懂得菊花呢?千百年来,菊花是寂寞的,黛玉的心又何尝不是寂寞的。正如《黛玉抚琴》时吟唱道:“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 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黛玉在经历了无情的现实之后大彻大悟,在梦幻与归隐之间,林妹妹的心早已随与世无争的道家思想远去,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才让人觉得她那一份轻灵缥缈显得那样的脱俗。也正是这一份道家思想让我跟她的心灵有了深深的默契,她的一颦一笑之间更多了一份宽容与纯真!

林黛玉海棠花溪(一代倾城逐浪花)(3)

高鹗说黛玉泪尽而死,我却情愿相信她是投水而死,“女儿都是水作的骨肉”,未若还化水而去。一如她的诗句“冷月葬花魂”那般高洁绝决,亦如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那样洒脱干净。语无伦次,不知道说些什么,但我知道,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道尽我对她的爱慕之情,末了只能将所有的思念,化作一首歪词,以此聊表我对她的一片痴情,也对人世间曾经美好的过往一份缅怀吧:

西江月·林妹妹

一代倾城谁及,八分才气难追。

钟灵孕育此湘妃,最是人间稀贵。

木石前盟终弃,红楼冷雨低回。

伊人似梦逐花归,冷月寒塘空对。

-作者-

严勇,网名千里守约,80后,资深媒体人,唐诗宋词古诗词(tsgsc8)专栏作家。痴迷宋词,专攻南宋词的整理与研究。这些年来,遍寻宋人足迹,写就“千里守约读宋词”系列文章,与诸君分享,一道抵达那些令人神往的现场。 文章首发唐诗宋词古诗词(tsgsc8),如需转载,公众号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