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什么是曲(qǔ)? 金朝和元朝时期,中国产生一种带有曲调、可以演唱的抒情诗体,叫做曲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国学是诵还是唱?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国学是诵还是唱(国学什么是曲qǔ)

国学是诵还是唱

国学·什么是曲(qǔ)?

金朝和元朝时期,中国产生一种带有曲调、可以演唱的抒情诗体,叫做曲。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曲原本来自所谓“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在北方地区流行的叫北曲,在南方流行的叫南曲。曲是南曲和北曲的统称,我们这里所说的曲,主要是指散曲。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类型:小令又叫“叶儿”,主要是指独立的一支曲子,字数比较少。除了单支曲子这种形式外,散曲还包括重头小令。重头小令是一种联章体(即组曲),通常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来合咏同一个事物或分别吟咏数件联系紧密的事物,以此来加强艺术感染力。例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题同调的小令分别吟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内容相联的组曲。联章体中的小令虽然都同题同调,首尾句法相同,内容相联,但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仍然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

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大令”,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相联而成,每个曲子都同押一部韵,在结尾处还有尾声。套曲的字数比较多,篇幅较长,比较适合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表现手法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还可以同时叙事和抒情。

散曲虽然是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但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具有不同于传统诗、词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曲牌”中,哪一首字数最少的为标准定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它大量运用衬字,使句式更加灵活多变,艺术感染力更强。例如,关汉卿的套数《不伏老》中“我是一粒铜豌豆”一句,因增加了衬字而变成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样一来就将“铜豌豆”的泼辣豪放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散曲中虽然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更倾向于以俗为美。它大量运用俗语、少数民族的语言、戏谑调侃的语言、唠叨琐屑的语言、方言、谜语等,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三,以支曲为单位,不像词有两叠、三叠或四叠。但是,它不仅有带过曲、重头、集曲等小令的变体和复杂多变的套曲,还有除正常格调以外的多种俳体。其体式的多样,更增强了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感情表达更加酣畅淋漓,含义更加坦率直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