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非常喜欢借物喻人或者寓情于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菊花象征着君子,洁身自好,来比喻非常高洁的形象。因此很多诗人喜欢用菊花来作诗,比如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就借用菊花表现出了非常淡然、高远,远离世俗的高贵品质。

黄巢为有牺牲多壮志(34冲天香阵透长安)(1)

但是传统文化中菊花代表高洁的含义在黄巢那里就不一样了。黄巢自幼聪颖,喜欢读书,不仅擅长写诗做文章,还会骑马射箭,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除此之外他的性格比较叛逆,勇于反抗,平时更喜欢和那些和他一样敢于反抗的人交朋友。为人比较讲义气,路见不平总会拔刀相助。对于当时政府的统治,他是极其厌恶的,不仅看到了大唐统治阶级的腐朽以及内部的矛盾重重,更看到了藩镇割据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迫,简直暗无天日。

黄巢写的菊花诗就不似陶渊明那样淡然高远,他的诗气势雄伟、磅礴有劲,鲜明地表现出了他敢于斗争,追求崇高理想的愿望。而他的理想就是决心变革社会,还有追求平等的坚定决心。黄巢借用菊花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仅仅只是两句诗,还是让人感觉到他的雄心壮志。

黄巢为有牺牲多壮志(34冲天香阵透长安)(2)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寒风瑟瑟,院子里的花已经凋落了,只有菊花不畏寒冷,独自绽放。黄巢不像之前的诗人那样赞颂菊花,而是在为菊花抱不平,为什么其他的花可以在春天绽放,还有蝴蝶飞舞?而独独只有菊花在秋天开放,就算它开的再旺盛,再美丽,都没有任何人欣赏。如果他可以做主宰百花命运的神,他肯定会让菊花也在春天开放,让菊花可以像其它花一样享受蝴蝶飞舞。我们都知道菊花是不可能在春天开放的,但是这首诗却表现出了黄巢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这首诗没有赞颂菊花的高洁品质,也不是表达作者对菊花的同情,而是借用菊花表现自己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和取得胜利的信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黄巢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出了作者的伟大抱负。

黄巢为有牺牲多壮志(34冲天香阵透长安)(3)

"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这句诗据说是黄巢在五岁的时候写的,当时是黄巢的父亲想考一考儿子,让他临时做一首菊花诗。听到黄巢这句诗之后,父亲非常的惊奇,众人也夸赞他将来必定能够成就大业。五岁的黄巢已经有如此气概,将来的他更是不得了。

果然,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黄巢在家乡发动起义响应他。起义军的规模之大,甚至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地位。当时的朝廷还派人以"左神策将军"的名义企图招安王仙芝,不过,在黄巢的极力反对之下,王仙芝最终打消了投降的念头。之后的起义军逐渐发展的更加强大,他们不仅杀了那些贪官,还把属于老百姓的土地给抢了回来。老百姓对黄巢感激不已,甚至还传唱他的功绩,"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黄巢为有牺牲多壮志(34冲天香阵透长安)(4)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比起之前提到的那首《题菊花》,这首诗就显得更加的气势磅礴。"待到"二字,更是表现出他对改天换地、扭转乾坤那一天到来的决心和信心。"我花开后百花杀",唐朝以牡丹自喻,而"我花"则是菊花,相比较之下,菊花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斗争的精神。"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诗同样表现出黄巢对推翻唐朝统治者,获得胜利的雄心。在之前的诗里,诗人们都是将菊花化作高洁的形象,赞美它们的高贵品质。而黄巢的这首诗里,菊花不再是君子形象,而是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战士,"冲""透"两个字也写出了战士们披着铠甲冲锋陷阵的英勇之姿。在黄巢的诗句里,菊花仿佛也有了生命,敢于和命运抗争。

黄巢为有牺牲多壮志(34冲天香阵透长安)(5)

黄巢一生所作的诗并不少,但是因为他被作为逆贼,很多作品已经失传。不过,他勇于反抗的无畏精神还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就非常敬佩黄巢的这种精神,还写了"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骇煞。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来模仿黄巢。当时的中国被蒙古族统治,少数民族政权下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朱元璋也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人,他带领起义军反抗元朝统治,驱逐胡虏。相似的政治社会环境,造就了他们的反抗思想。也是因为这样,同时也成就了他们的丰功伟业,尽管两人结局不同,但是都是乱世英雄。可见,封建社会时期,类似黄巢这样的英雄主义人物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黄巢为有牺牲多壮志(34冲天香阵透长安)(6)

黄巢个人极具才华,他领导起义带领人们走向平等幸福的生活,受到大家的拥戴和信任。可是,终究是抵不过根基强大的唐朝统治者,最终以自杀的结局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他的英雄事迹以及气概就像他的诗句一样流芳百世,永远被人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