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发明的农具是什么(居延汉简中记载的农具)(1)

西汉时发明的农具是什么(居延汉简中记载的农具)(2)

居延作为汉代比较大的屯戍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因素之一——农具的发展(种类)和使用状况是研究该地区在汉代农业发展方面十分重要的课题。考察居延、肩水金关等遗址出土的遗物和汉简记载,对研究汉代该地区农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整地(翻耕)农具

整地工具主要为“犁”。“犁”,《释名卷四·释用器》“犁,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也”。史料和考古资料均已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犁”就已经随牛耕推广,居延汉简中未见“犁”的记载,但在汉代河西四郡地区的遗址中有铁制犁器出土。在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有一件“V”字形铁犁铧,犁铧头宽3厘米,前端呈锐角上面凸起,中有凸脊,下面扳平锐利厚重,适于开沟做渠。犁的构造非常简单,仅有犁辕、犁梢、犁床、犁铧、犁箭等部分,看不出犁壁等构造,时间确定为西汉末年。可见汉代的耕犁多为单长辕,比较笨拙,这种单长辕一般应为二牛牵引,即人们经常俗称的“二牛抬杠”。这样的犁,耕地时一个人掌辕、一人扶犁、一人牵牛,就是赵过创造的二牛三人的耕犁方式。

与“犁”的推广有密切关联的耕牛饲养在居延是何种状况呢?汉初用马、牛等牲畜为役力,文景时国内治平,人民休养生息,马匹繁殖速度较快,民间盛行马耕,牛耕退居从属地位。从居延汉简记载来看,汉代西北边塞在进行耕作时已经广泛使用耕牛,并有专门机构为耕牛登记造册,记录牛的毛色、年龄、雌雄等资料,为耕牛专门设籍,表明官府很重视对耕牛的管理,也说明耕牛在屯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播种农具

传世典籍和农学专著均认为汉代的播种器具是“耧车”。居延汉简虽无耧车的记载,但在居延屯戍区殄北塞A10(坞堡遗址)“瓦因托尼”遗址出土有木耧车,这件木耧车脚发现于A10的下层,原来在尖端装置的铁铧无存,后端有一个柄,柄的下部是一扁平的托。它是用一种很硬的木材制成,有棱角的地方都经过加工打磨。元代王桢的《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历代农书均详细记载了耧车的重要功能和改进状况。木耧车的出土证实,汉代作为播种器具的耧车已经在居延屯田区得以推广。

中耕除草农具

中耕除草工具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必须多次在株行间进行锄耕,清除杂草、疏松土壤,以确保农作物生长良好的工具。居延考古出土和汉简记载的主要工具为:鉏、锄 、臿三种。“鉏”只见汉简记载而无实物出土,“锄”则只见实物不见记载,“臿”不仅汉简有记载而且也有考古出土。臿,同锸。即铁锹,挖土工具。《汉书·王莽传上》载:“父子兄弟负笼荷锸,驰之南阳。”由简文记载和考古出土可知“臿”的材质有木质,有铁木结合,也有纯铁制。

灌溉农具

1972年—1976年居延甲渠侯官遗址“辘轳”的出土,为研究居延屯戍区的灌溉器具提供了实物考古资料。

关于“辘轳”的起源,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相传为西周初年的史官,如果其发明确实,时间距今约有三千多年了,因此说明汉代利用辘轳汲水已经非常普遍。1973年肩水金关遗址中有“桔槔”出土,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桔槔”的使用非常早,如《庄子·天地篇》及《庄子·天运篇》中所记。史料具体描绘了桔槔的使用形态,即井边立一木柱,木柱上支一根横木,一端挂水桶,一端系重物,靠横木一升一降来从井中汲水,从其原理来看是巧妙利用了杠杆原理,既便于操作,又可节省力气。1976年肩水金关遗址出土有陶勺,应为日常舀水工具。

收获农具

收获工具只见汉简记载,而无考古出土,主要有钩、镰两类。《汉书·循吏传·龚遂》载:“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因“钩”尚不见考古出土,其形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镰是收割谷物和柴草的农具,形如钩,有短柄。从镰的形制可分长柄镰、短柄镰和月牙镰。长柄镰在汉出土画像砖上有清晰地展示,图中两个人在水田内挥舞着长柄镰,另三个人则在用手镰割麦穗头。由于采用密植使作物无法成行,一般认为长柄镰是适用于密集型播种的农具。

脱谷农具

汉代除了用杵臼加工粮食外,还发明了利用杠杆原理用人体一部分重力的踏碓。桓谭的《桓子新论》中提到:“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由此汉代已经发明了利用畜力和水力做动力的畜力碓和水碓。

扇隤,即风车,是专门用来扬弃谷物中糠秕杂物以清理籽粒的农机具,整体由木材制成,车顶上有盛谷的漏斗,车身后面有扇出杂物的出口,前身为圆鼓形的大木箱,箱中装有四至六片薄木板制成的风扇轮。这种农具发明于西汉,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均有汉代风扇车模型的出土。

运输工具

居延数量较大的粮食调运凭人力其效率肯定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还需借助专门的运输工具来实施,汉代随牛、马饲养规模化,牛车和马车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居延汉简的记载也说明了居延屯田区粮食的流转主要依靠马车或牛车运送,但无考古出土。

20世纪中叶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西汉双辕木牛车模型为我们了解汉代西北牛车形制提供了直接考古资料。车体材质为松木,双辕长出,以一横木架于牛脖上,车轮较大,高出车身,车轱粗壮,高轮的设计符合河西的地质特点,适宜在戈壁沙漠中作为运输工具。综合以上几点,居延所用的牛车应该与其一致。

辅助性类农具

除了上述常见的农业工具外,还有一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利用的辅助工具,居延汉简中也有反映。

斧,考古出土的斧子和现代斧子的形制较为相近,刃纵向,斧头后有椭圆形孔用来装斧柄。民用斧子的柄则较短,利于使用,结合居延出土的铁斧遗物的大小来看,属于工具类“斧”。

锯,只见汉简而无实物出土,在中原地区则有汉代锯的出土遗物。斤,《说文·金部》:“斤,斫木也。”居延屯戍区未见出土实物。

纺轮,居延地区汉遗址出土说明,在汉代居延屯戍区中简单的纺织业已经存在,汉简中枲麻制品记录和出土的麻制品遗物也充分证明居延屯戍区有手工纺织作坊。

磨,《尔雅·释器》:“王谓之琢,石谓之磨。”为磨制石器,从居延屯田区出土的磨石和磨棒的形制看,与现代磨石大小相仿,用于铁器的磨制。

汉代居延地区的农具种类多样,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峰,是居延屯田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本文作者系甘肃简牍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韩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