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看了一遍老电影《东进序曲》,这是八一厂1962年摄制的一部战斗故事片,描写的是新四军战史上赫赫有名的郭村战斗。

郭村战斗发生于1940年,当时,我新四军挺进纵队与日伪军作战后,移至郭村休整,准备随后东进,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郭村属于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的地盘,苏鲁皖边区总指挥部设在泰州,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号称泰州两李。两李本来属于中间派,和新四军建有统战关系,新四军还帮助他们运过弹药,陈毅也曾三进泰州与两李会谈。但此时,在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顽固派韩德勤挑唆下,两李决定向新四军进攻,夺回郭村,于是发生了郭村战斗。

其实,力主向新四军进攻的是副总指挥李长江,他是这支部队的实际掌权人。李长江早年是赣军司令李明扬的卫士连长,后来独闯江湖,加入帮会,凭着义气和勇猛,逐渐成为帮会老大。抗战爆发后他拉起一支队伍,把老长官李明扬请来当司令,他当副手,但下面的干部大都是他的把兄弟,只听他的。李明扬是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时曾跟随李烈钧参加湖口起义,后长期在赣军任职。北伐时当过朱培德手下的师长、副军长,与中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朱克靖都有交往,新四军挺进江南后,他与陈毅也成为好友。李明扬并不想跟新四军打,但拗不过李长江,加之韩德勤又逼得紧,只好任由李长江行事。但在战斗爆发前,他躲到兴化去了,目的是为将来留条后路。

新四军挺纵是支小部队,只有两个团兵力,两千人左右,李长江有两万人,敌众我寡,兵力悬殊,所以身在江南的陈毅听说此事,坚决不同意打这一仗。但挺纵副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叶飞(司令员管文蔚在挺纵的地位类似叶挺在新四军)初生牛犊不怕虎,背后又有胡服的支持和怂恿(这场战斗就是胡服策划的),所以不怕打。不过,为了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胡服也好,陈毅也好,都要求叶飞先跟李长江谈判,尽量拖延时间,争取拖到陈毅粟裕带大部队从江南赶过来。于是叶飞派陈同生前去谈判。本来叶飞是想派惠浴宇(解放后任江苏省长)去的,但惠正患眼疾,叶飞嫌他红眼有损我军形象,就改派了陈同生,结果陈同生被软禁,郭村战斗还是爆发了。这就是电影《东进序曲》的历史背景。

影片是根据陈同生回忆录改编的,所以陈是主角,李炎饰演的黄主任就是陈同生。由于李炎经常演高干,比演司令员的张钟英气场足,本片又是主角,导演有意突出他的地位,结果看上去有点像挺纵政委了,其实陈只是挺纵政治部副主任,排在政治部主任陈时夫、副主任姬鹏飞之后。陈同生解放后担任过上海市委统战部长兼市政协副主席。

片中其他人也大都有历史原型。张钟英演的司令员孟启宇原型是叶飞,张在片中是老生扮相,但真正的叶飞当时只有26岁,是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于纯锦演的邓团长原型是开国少将乔信明(他儿子乔晓阳曾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主任)。纵队参谋长原型是开国中将张藩。和黄主任一起去的警卫员原型是挺纵军法处负责人周山,周山是烈士,江苏省高邮市周山镇就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江州二刘的原型是泰州两李。他们手下的三员大将:四纵司令贺老五原型是陈才福,他后来随李长江当了汉奸。王孝忠演的二纵司令石中柱原型是陈中柱(详情见《聊聊黄埔六期》,算是抗日烈士吧)。一纵司令周明哲则比较复杂,他的原型有两个,一个是颜秀五,一个是陈玉生。颜秀五早年是上海青帮大头目,杜月笙的妹夫,还是李长江的把兄弟。当年他在上海滩时跟周恩来有过联系,所以跟新四军关系较好,帮过新四军很多忙。但他在郭村战斗中并未起义,后来还跟李长江一起降日,当了汪伪和平建国军副总司令兼军长。抗战胜利后,他的部队被国民党收编,他被安排为黄百韬部中将参议,但他没有去,而是跑到香港做生意,后患病而死。解放后,陈毅曾专门派人找他但没找到。陈玉生则是张公任纵队的一个支队长,秘密共产党员,他和颜秀五纵队的一个大队长王澄战场起义,对李长江打击很大。陈玉生解放后曾任华东海军副参谋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至于王澄,应该算那个帅气的林副司令原型吧,他后来在叶飞部任团长,抗战后期与日伪作战时牺牲。师伟演的周小妹原型是地下党员郑少仪,送完情报后就留在新四军,解放后担任过江苏省高级法院副院长。

李长江后来混的很惨,日本人夺了他的军权,还下毒把他毒成残废,晚年寄住于李明扬家,变得疯疯癫癫,1956年病死,李明扬为把兄弟办了后事。李明扬后半生混得还可以,李长江叛变后,他率领陈中柱打游击,抗战胜利前夕被日军俘虏并关押,但他宁死不当汉奸,表现出了民族气节。解放后担任过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农林厅长,民革中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等,毛泽东曾在开会时专门找他合影。陈毅也一直很照顾他,因为与陈毅关系密切,陈毅去世后,他哭了一整天。1978年李明扬逝世,粟裕为他主持了追悼会。

李明扬看过《东进序曲》,但很不满意,专门跑到陈毅家发牢骚,说没有写他与中共高层交往、帮过中共很多忙的光荣历史,还说他平时常穿长袍马褂,根本不像电影里那样军装笔挺,全副武装,浮夸招摇的样子,让陈毅好一番宽慰才作罢。

《东进序曲》公映后,胡服曾向外宾推荐这部电影,因为郭村之战是胡服忽悠叶飞打起来的。郭村之战虽然是一场精彩的胜仗,但风险很大,有点赌博的意思。之前胡服曾向叶飞承诺,一旦开战,他只要坚持一个星期,八路军黄克诚纵队、新四军四、五支队就会过来支援,这些坚定了叶飞的信心,即便接到陈毅命令不许打,他也采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态度,坚持要打。没想到战斗一打响,胡服承诺的那些增援部队都来不了了,有的是气候地形因素,有的是敌伪阻挠,这下可把叶飞坑死了,他手里只有一千人,(另外一千人去迎接陈玉生起义部队了,)却要对付顽军两万人!逃也逃不了,只能硬拼。幸亏陈毅调兵遣将,派陶勇率苏皖支队星夜增援,再加上李长江部下有起义的,有不愿打的,最后从一千对两万变成五千对一万。当然主要因素是我军战斗力远超顽军,一个顶十个,结果把顽军打败,取得险胜。但胡服后来不接受教训,又想搞个类似郭村战斗但规模更大的战役,遭到陈毅坚决反对,陈粟另外制定了完全靠自身力量单独作战的反顽方针。因为当时陈毅的直接上司是项英,胡服也无可奈何。果然,黄桥战役爆发后,不管是黄克诚纵队,还是新四军四、五支队,还是都赶不过来,只能靠陈粟独立作战。陈毅靠高明的统战手段消除了一半敌患,粟裕以精妙的军事指挥以寡击众,最终取得辉煌胜利。胡服虽然懂政治,战略方针气魄很大,但毕竟不懂军事,战略构想漏洞很多,这方面不如有实际经验的陈毅更接地气儿。

这部电影里最精彩的情节就是黄主任在敌司令部里舌战群儒,黄摆事实讲道理,用词准确到位,态度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敌我友态度分明,即便以今天的眼光和标准评价,也无可挑剔,无懈可击让我十分佩服编导的功力。

由于本片是根据南京军区话剧团同名话剧改编的,因此除少数八一厂演员,比如李炎、于纯绵、王孝忠、师伟、张樟、刘磊等人外,大部分是南京军区话剧团的演员,有张钟英、张宪、李恩琪、文卜东、魏启明、丛志军、王林佳、白钢、彭奇愚、张立法。他们很多人都演过电影,所以看上去都很脸熟。本片中我认为演得最好的是演段处长的张立法、演刘玉坤的张宪、演贺老五的丛志军,还有演营长王勇的王林佳,我总觉得王林佳演的这个角色可像王必成。

揭秘主题电影五大看点(老电影观后感六)(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