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
1文言文阅读
01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铨、郯、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
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数:屡次,多次 B.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C.为坛而盟 盟:盟誓 D.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被子
2.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B.祭以尉首
C.陈守令皆不在 D.杀之以应陈涉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士卒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解析
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D."被"通"披",意为穿着、披着。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B.属介词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尉首祭"。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杀二尉是起义的导火索。
答案 1.D 2.B 3.A
0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优质教学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孤村冷雨夜")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世隶耕 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D.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称赞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4.把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解析
1.D项,称:相当,属多音多义词。 A项,考查多义词。B项,考登词类活用的意动用法。c项,考查通假字。
2本题把文段与课内知识结合对比考查。A项,代词,指体永写的诗/语气助词,表推测、难道。B项,都是介词,用、拿,C项,介词,相当于"比"/介词,在。D项,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表述错误,文中是以仲永"贤于材人"的天资和"泯然众人"的结果进行对比的。
4.翻译文言句子要抓注重点词语和句式特征,译文要通顺流畅。
(1)重点词语"异"是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是代词,指前文仲永"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与"是动词,意为*给"。
(2)是判断句式,要泽出"··是··"的结构形式。
答案 I.D 2.B 3.C.
4(1)(仲永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了书具给仲永。
(2)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0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来白触,开不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陶后鲜有闻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
C.濯清涟而不妖 (州器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正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 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
1.本题把语段中词语与课内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范围广,难度大。A项,唯独,只/老而无子的人。B项,更好/好处。 C项,少/鲜艳。D项,都是"我"的意思。
2.A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
介词,从。C项,表转折/表修饰。D项,助词/疑问代词,哪里。
3.A项,"借景抒情"应为托物言志。"托物言
志"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对其进行描写和叙
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石灰吟》《墨梅》;借
景抒情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抒发喜、怒、哀、乐等情感,
但这种情感不能被看成某种思想。
4.原文简洁,译文可合理增加,语言应顺畅,不
可改变原意。重点词语"蔓""枝"是名词做动词,
"宜乎众矣"省略的主语要补出来。
答案 1.D 2.B 3.A
4.(1)(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
节。或:(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藤蔓,也没
有旁逸的枝干。
(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0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乡人曰 其真不知马也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银程
C.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大王加惠 D.公问其故 马无故亡而入胡
2.请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3.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解析 1.本题把文言实词、虚词与课内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A项,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语气。B项,参与/私自,偷着。C项,虚报/给予。D项,都是"原因"的意思。
2.(1)重点词是"安""专"。"必以分人"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之",要补充完整。
(2)"可以"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可以凭借"。"可以一战"又是省略句,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所说的条件。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分别从乡人劝阻仍坚决请见、三问三答后可以一战、三鼓出击、视辙望旗追击几个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s
答案 1.D
2.(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1有责任心,爱国;2洞察时势,深谋远虑;3善于观察,把握战机;4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