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刘先生向红星新闻报料,5月19日,有50多人在驷马桥河边放生,放生的人数众多,规模之大、鱼类种类繁多,实属罕见。“盆子整整齐齐排了两三排,市场上卖的鱼都有,我比较担心这种放生的意义。”刘先生说,沙河属于成都市内河,一旦放下去,很快就会被钓鱼或者捞鱼的人捞上来,成为别人餐桌的盘中餐。此外,这么多的鱼是否会对沙河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也值得重视。(5月19日红星新闻曾报道 成都驷马桥河边50多人放生 30多盆鱼集中放沙河遭到质疑)

关于放生正确观念与做法(放生是门技术活)(1)

放生现场

50多人在沙河放生价值六七千元的鱼,出发点应当是善意的,本意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将草鱼、鲢鱼、鳝鱼、泥鳅等不同品种的鱼,在同一个区域放生,这在客观上可能会变成“放死”好心办坏事,善心不见得成为善举。因为泥鳅和黄鳝比较适合在浅水区域生存,草鱼、鲫鱼比较适合在深水区域生存,在深水区域放生泥鳅、黄鳝,很可能造成死亡。

事实上放生动物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活儿,正确、科学的放生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既要考虑到动物的天性,也要考虑到季节、时段、天气、地点、环境容纳量等多重因素,并不是简单的将鱼儿扔进河里就行。这决定了科学放生需要专业人士来做,不是人们光凭着一片爱心就可以干好放生这个活儿。如果市民只是凭借满腔热情,盲目放生,轻则,导致放生的鱼儿死亡;重则,破坏水域的生态环境。

从法律角度说,爱心人士盲目放生影响生态环境,有可能触犯法律法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善心需要呵护,放生不该禁止,但放生的前提是要科学、正确,不能是随意、盲目的放生。让爱心人士可以做到科学放生,善心成善举,避免放生变“放死”,爱心人士自己应当加强放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科学放生能力。

另外,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社会环保组织应向大众特别是热衷放生善举市民普及放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常识,提高人们科学放生意识,自觉履行放生手续,规范市民放生行为。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与民间放生组织、放生爱好者合作,畅通渠道,为市民放生活动提供专业科学指导,杜绝不科学、不正确、不恰当的放生行为,减少乃至避免盲目放生行为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让放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张立美/文

编辑 包程立

关于放生正确观念与做法(放生是门技术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