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唐代 白居易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本期导读:

1、小蛮腰三个字解读

2、 “ 丨”字有5中读音,多种含义

3、“瑶族”、“彝族”“壮族”族名怎么来的

4、 一个虫、两个虫、三个虫分别读什么

5、寓言 吾腰千钱

6、小蛮腰的两个来历

7、士为知己者死典故

8、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典故

9、广州电视塔 小蛮腰介绍

小蛮腰,一般指年轻女子的细腰。

关于小蛮腰的出处,一般认为有两个,一个是指白居易的家姬小蛮的腰;另一个是指楚灵王好细腰,而称为小蛮腰。

这个暂且不表,先从小蛮腰三字说起。

说文解字第118课(说文解字I小蛮腰)(1)

“小”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小”字(图A)是三颗细碎的粒状物,是“沙”字初文。图C,中间的一点变成了一短竖。图D篆书把中间的短竖变成长竖,左右两点变成相背的弧线了。到汉隶阶段(图E)时,又恢复了左右的两点,进一步发展为的楷书中的“小”字。

说文解字第118课(说文解字I小蛮腰)(2)

《说文·小部》:“小,物之微也。从八,|见而分之。“小”是会意字。甲骨文当中是一块细小物,其两侧是一个“八”字,“八”就是“分”的意思,是“分”的本字。表示一物分为两部分则比原物小之意。

gǔn 】

《说文解字》: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退。可上可下。故曰下上通。

“丨”, 多音字,读音gǔn、tuì、xìn、yī、shù

”是一个象形字。读作“衮”(gǔn),从上往下写意为从上往下跌落而旋转。

从下往上写念tuì(退),从上往下写,读囟xìn,囟有进的意思,与退相反, 其他从上到下写,意为“上下贯通”。作为姓氏时,“丨”的读音为“yī”。读shù时,就是竖的意思。

说文解字第118课(说文解字I小蛮腰)(3)

“蛮”是形声字兼会意字。金文借䜌(luán)来表示。小篆另加义符“虫”,虫表意,表示南方多虫蛇;䜌表声,有纷乱义,古时认为南方民族民智未开而乱。简体字从虫(泛指动物),从亦(亦如),表示粗野如动物。

说文解字第118课(说文解字I小蛮腰)(4)

引申泛指少数民族。如“蛮人”,指南方人。因为古时楚国属南方偏僻之地,中原人视之为“蛮”,“南蛮”由此而来。《说文》:蛮,南蛮也。

"南蛮"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古代中原人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自称“华夏”,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蛮”即是野蛮的意思,蛮子就是野蛮的民族。

说文解字第118课(说文解字I小蛮腰)(5)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和周总理建议下,将带有歧视意味的少数民族名称如“猺族”、“夷族”、“僮族”改为具有积极意义的“瑶族”、“彝族”“壮族”等名称。

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有不少瑶族会使用统一的瑶文互相通信往来,进行文化交流。于是瑶文已成为世界性的瑶族(勉语)文字了。但瑶文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有待于普及和推广。

【䜌】

说文解字第118课(说文解字I小蛮腰)(6)

䜌luán,会意字。从言、丝。“䜌”与“(乱)”同源,甲骨文上下是两只手,中间的架子上缠着丝,即表示“双手提起一团乱丝加以整理”之意。金文大同小异;由于整理之意不够明显,另加义符“丝”,以强调理丝,又另加义符“口”,表示口中不断说乱。篆文承接金文,中间讹为“言”,成了言乱如丝了。隶变后楷书写作“䜌”,作偏旁时简作“亦”。

本义:连续不断,引申指整治、理顺。

《说文解字》:“䜌”,乱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绝也。

凡从“䜌”取义的字皆与丝的柔曲、纠连、纷乱等义有关。如奕,变、弈、峦、恋、弯等,亦均为䜌简化而来。

【虫】

说文解字第118课(说文解字I小蛮腰)(7)

“虫”字字形演变

一个虫 ,读(huǐ)

两个虫,䖵,读(kūn)

三个虫,蟲 ,读((chóng)

甲骨文的“虫(huǐ)”状似一条蛇,本义为较小的毒蛇。古籍中多写作“虺(huǐ)”。繁体“蟲”读chóng,最早见于战国 ,字形由三个“虫(huǐ)”组成,表示各种类型的虫子,又是动物的通称,也专指昆虫。后来“虫(huǐ)”被用作“虫(chóng)”的简化字。

䖵(kūn),同昆虫的昆。所谓“昆虫”,就是许多虫的意思。

《尔雅》曰:“有足曰虫,无足曰豸。”

“要”是会意字。金文形体像一个女子两手叉着腰部的样子。小篆突出了人的腰部。

腰”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本写作“要”,由于“要”后为引申义所专用,便另加义符“肉”(月),写作“腰”。

《说文·臼部》:“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自臼,就是两手掐腰。

“要”的本义为人的腰部,读作 yāo。由腰在身中,引申指纲领、关键。读作 yào,如“不得要领”,又引申指事物的中部或中间部分。如“半山腰”。

注意,“要”上部“ 覀”不是西,读 [yà]。

【柳宗元寓言 吾腰千钱】

想到一个与腰有关的语言,吾腰千钱。

永州的百姓傍水为生,都擅长游泳。有一天,河水突然暴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水。因水里湍急,船至江心,就漏水下沉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泳逃生。其中一人拼命划水,仍然没有平时游的快。同伴奇怪地问:“平时你的水性最好,今天为什么落在后边?”他喘着粗气说:“我腰里缠着千枚铜钱,分量很重,所以落在后边。”同伴忙劝他说:“那为什么还不赶快扔掉它呢?”他不回答,只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越发筋疲力尽。已经上岸的人向他呼喊:“你真是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人马上都要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 他又摇了摇头,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很快就被淹死了。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那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的人。

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正对上这则寓言。

其实,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心死,庄子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有多痛苦呢,连人真的死了这种事,都要排在心死之后。

小蛮腰

关于小蛮腰的出处,一般认为有两个,一个是指白居易的家姬小蛮的腰;另一个是指楚灵王好细腰,而称为小蛮腰。21世纪,还有一个建筑物,也被称为小蛮腰,就是广州电视塔。

【小蛮腰来自于白居易家姬小蛮】

白居易家姬小蛮的腰像杨柳。典故出处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这两句诗描写的传神,通过文人的诗文,在百姓中传播,“樱桃小口”“小蛮腰”的说法代代相传。

白居易当时任刑部侍郎,官正四品,按唐朝规定只能蓄女姬三人,但他的家姬除了樊素、小蛮和春草以外,专管吹拉弹唱的就有上百人,当然这有可能夸张了。还写了一首诗说,“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这些都是他的家姬。并亲自注解道:“菱、谷、紫、红皆小臧获名也。”这里的“臧获”是古代对奴婢的贱称,由此可见,白居易府中的婢女家姬,确实人数众多。

白居易之所以独爱樊素之口、小蛮之腰,那是因为樊素善歌,唇红齿白最动人,小蛮善舞,腰肢曼妙最婀娜。樱桃口,赞美的不只是樊素的口,更是她的歌喉,杨柳腰,赞美的不只是小蛮的腰,更是她的舞姿。

【“小蛮腰”来源于楚灵王好细腰】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是春秋时候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士大夫。“楚王好细腰”原为“楚王好士细腰”。“士”在先秦时期为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专指男性。

《墨子·兼爱中》载:“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jī)年,朝有黧(lí)黑之色。”

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於扶手。等到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黧:(lí)黑:黑中带黄的颜色。

谁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们都忍住了不吃,为了腰身纤细,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

蛮人好细腰,故称之为“蛮腰”,也称为楚腰。

【细腰宫】

楚灵王,本名围,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楚郏敖之后自立,即位后改名熊虔。

楚灵王穷奢极欲,楚灵王六年,造章华宫,又称细腰宫,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

史载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这在先秦古籍《左传》、《史记》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说文解字第118课(说文解字I小蛮腰)(8)

由此看来,这位楚灵王可能有同性恋倾向,至少是一个双性恋者。

对外穷兵黩武,前531年,蔡灵侯至楚,楚灵王杀之,蔡国灭亡。蔡国就是当年息夫人出嫁时路过,被姐夫蔡侯非礼的那个小国,时隔150年,终于被息夫人六世孙所灭,算是为息夫人报仇了。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套用一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可否说成“士为悦己者死”,个人感觉很是贴切。

【士为知己者死】

我们看看真正的“士为知己者死”这个典故,比楚灵王时代迟了80年,每每读到都为之动容。

士为知己者死,出自《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豫让的故事。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襄子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皆被抓,赵襄子心胸宽广,豫让请求赵把衣服给他刺杀,以致报仇之意。令赵襄子非常感动,将衣服送给他,他三次跳起刺之,随后自刎。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

说文解字第118课(说文解字I小蛮腰)(9)

吞炭是为了弄哑嗓子,漆身是为了改变形象,不让别人认出来。

【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

同样是爱好,看看一代明君、春秋五霸第一霸霸主齐桓公是怎么做的。齐桓公,就是公子小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造成物价上涨,几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回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身边大臣中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您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的。”

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国都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 广州电视塔 小蛮腰】

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总高度600米 。是中国第一高塔,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但她最特别的地方,却是她超细的腰。头尾相当,腰身玲珑细长,故有“小蛮腰”的昵称。

广州电视塔 小蛮腰

2004年广州塔进行全球设计竞标,中标方案:建筑设计高度450米,中部扭转形成“纤纤细腰”的椭圆形。随着高度的盘旋升高直径却逐渐减小,不同楼层的功能分布是根据其所在的气候区而命题。

为了颠覆这样的建筑设计,荷兰建筑师马克・海默尔提出了女性化建筑的概念。把“小蛮腰”沿着轴心扭转,像是被稍微拧了一下,让这座塔变得有种女性的柔美感。

小蛮腰,我心向往的地方,可惜还没能亲自看看小蛮,啥时候亲临现场,量量小蛮腰是不是比我腰细?

PS: 接受朋友们建议,压缩篇幅,便于阅读。写完小蛮腰三个字解读,准备作一篇发表,看看内容,看看篇幅,1700多字,觉得内容不足,分量不够,于是把所有内容写完,作一期发表。

原本以为小蛮腰三子解读会很轻松,之前已经熟悉很多内容,可是在资料查找过程中,存在相互矛盾现象,反复的看,甄别,耗时较多。尽管东拼西凑,依然很累。

《墨子•兼爱中》

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