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比气温更高的是深圳博物馆三星堆展览。7月29日,由深圳博物馆、南方科技大学主办,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的“理解三星堆:祭祀场景中的铜器、玉器与象牙、虎牙”展览在位于同心路的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开幕。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2)

开展首日吸引了大量深圳市民前来观展。展讯信息发布后,深博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流量“爆炸”,出现“拥堵”“塞车”之“盛况”。出于疫情防控考虑,展厅设置了人流上限,展厅前大排长龙。

展览有何看点

跟着小特先睹为快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3)

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精彩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2009年,深圳博物馆就曾举办大型文物展览“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珍宝展”。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又取得多项重要收获,新发现文物数量之丰、制作之精、造型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本次展览突出“小而精”,以模拟重现三星堆祭祀场景为核心,分为施祭者、建木通天、受祭者三个单元,共展出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1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4件(套)。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4)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5)

铜器、玉器、象牙、虎牙、海贝等,皆是祭祀的遗存

第一单元“施祭者”中,青铜大立人立于高台,身着龙纹衣,头戴“天目冠”,表情庄重、双手持物,当为主祭之人;青铜跪姿顶尊人像、青铜跪姿执璋人像、青铜兽冠人像、青铜跪坐人像等体量较小,同样穿戴整齐,虔诚庄重,当为从祭之人。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6)

第二单元“建木通天”,复制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号青铜树,作为展示核心,表现古蜀国人透过神树将心之所念,上达天听。人面鸟在受祭者与青铜树之间飞翔, 表现出受祭者与神树之间的关联,是“建木通天”的重要佐证。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7)

第三单元“受祭者”以纵目面具、鼓目面具等代表受祭者,其最大特点是高处悬挂或高处矗立,且不表现肢体动作。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8)

三个单元较为完整地展现出三千年前的蜀祭场景。

通过展览的场景模拟和珍贵的出土文物,市民观众可以领略古蜀国祭祀文化的精华,感受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9)

鼓目面具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0)

跪姿人像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1)

距今3200-3000年的虎牙(祭器)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2)

人头像(受祭者)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侧重学术研究成果展现,是深圳博物馆与南方科技大学的一次“跨界合作”。除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展的15件(套)文物外,其余皆为3D打印仿品。本次展览的学术意义在于模拟重现三星堆祭祀场景。而这正是源自于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教授的学术研究。

29日同日还有由深圳博物馆主办的

“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子部古籍善本(下)”展览

展期将持续至10月30日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3)

本展览属于“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古籍善本展”系列,分为“应诏入朝堂”“取义行江湖”“海客谈瀛洲”“市井梦华录”四个单元,主要展示子部中的艺术谱录、小说、佛经、类书等古籍,共展出古籍95部,1764册,另有牌匾、买地券、魁星像、墨锭等其他展品6件。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4)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5)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6)

展览以古籍里的历史记忆为主题,通过阐释古籍中的文字,讲述古代中国的故事,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仙山净土到市井尘俗,都跃然于古籍尘页中。策展方式突破传统目录学分类体系,重新建构展线逻辑,以经典名著的故事为引子,深入挖掘古籍内容,展示古代庙堂、江湖、神佛、市井的不同面向,让古籍真正活起来。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7)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8)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19)

三星堆很神秘(神秘三星堆来深)(20)

展厅营造了古色古香的书卷氛围,突出古籍元素。展品有刊刻时间较早的宋刻本、刊印精良的铜活字本、多色套印本,特别是宋刻本《法苑珠林》、金元刻本《大般若经》、《高丽藏》再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碛砂藏》本《大般涅槃经》等极为珍贵,体现了古籍在传承古老中国的历史记忆的重要作用。

图片不过瘾?

以上两个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0月23日

还未观展的朋友们不必着急

小特特别提醒

看展期间

请市民朋友们戴好口罩做好防护

目前,深圳博物馆实行分时段实名制预约参观制度

可通过“深圳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免费预约参观

转自|深圳博物馆

采写丨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胡蕾/图

来源: 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