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沙丘裹上“糖霜”,塔克拉玛干沙漠变成了一望无际的雪海。
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迎来降雪天气,数据显示,当日降雪量为2.4毫米。
专家表示,“2.4毫米对于新疆降雪量来说,虽属于小雪量级,但也属于明显降雪,可以把沙子完全覆盖了。”
当大家沉浸在充满“仙气”的景观中时,也有不少网友疑惑:这么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竟然还能碰上下雪。
雪后的沙丘,一半被积雪覆盖,一半露出黄沙。杨坤 供图
冷空气、热量、水汽等为沙漠带来降雪
“沙漠腹地降雪并不罕见,只能说是少见。”新疆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海燕认为,虽然南疆塔里木盆地是沙漠气候,但是不代表沙漠腹地不会出现降雪。
据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属于内陆暖温带沙漠气候,极端干旱,潜在蒸发较大。每当进入冬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平均气温为零下四摄氏度,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如果遇到强烈冷空气袭击,便会出现降雪。
以沙漠腹地的塔中站来说,自1998年塔中气象站建站以来,冬季出现大于0.1毫米的降雪日数达40次,大于1.0毫米的明显降雪日数达8次。此外,沙漠周边的气象台站冬季明显降雪日数在25天至50天不等。
沙漠腹地降雪的成因有哪些?李海燕介绍,这与冷空气、热量、水汽等都有关系。
首先,尽管冬季塔里木盆地的冷空气不如北疆那么频繁,但来自北方或西路的冷空气会翻越天山,或经东天山绕流东灌进入南疆塔里木盆地,为该地区的降雪提供必要的动力条件。
其次,冷空气来临前,持续多日的晴天和相对冷空气活动较高的温度,为降雪提供了必备的热力条件。“冷暖空气的碰撞和结合,包括冷空气的冷凝作用,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雪。”
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叶尔羌河等较大河流,以及博斯腾湖、台特玛湖、周边主要水库等是沙漠腹地或沙漠边缘降雪的本地水汽来源之一。偶尔也有来自中亚、塔什干地区等南支系统携带的西南气流水汽为降雪的形成提供助力。此外,当地干燥的气候使空气中有沙尘等细小颗粒物,也为降雪形成提供了必备的凝结核。
相关数据显示,铁干里克气象站冬半年大于2.0毫米的日降雪数据共有15次,本次降雪量位于第13位。该站最大日降雪量8.2毫米,出现在1982年的11月12日,其次为6.6毫米,出现在2017年2月20日。
近十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冬季降雪增多,其中铁干里克站40%的大于2.0毫米的明显降雪也相继出现在近十年内。
摄影爱好者用相机记录披上银装的胡杨。杨坤 供图
除了降雪,塔克拉玛干沙漠今年还曾遇暴雨洪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新疆夏季极端降雨也频频出现。“近十年南疆有30%的台站日最大降水量打破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刷新历史纪录。”李海燕称。
数据显示,南疆塔里木盆地年平均降水量由上一个气候态(1981-2010年)的65.6毫米增加至新一个气候态(1991-2020年气候平均值)的68.5毫米,增幅为4.4%;平均降雨量由59.3毫米增加至61.2毫米,增幅为3.2%。
近十年(2011年以来)全疆年降水量180.1毫米,较常年偏多5.5%。其中,全疆夏季降水量增幅最大,南疆增幅接近15%。此外,2011-2020年较1961-1970年,全疆暴雨日累计总量增加了53.5%,暴雨日数增加47.1%。
2020年7月21日,素有中国“旱极”之称的托克逊县日降雨量达7.5毫米;2020年4月18日、23日,喀什地区两度出现极端暴雨,特别是今年沙漠腹地的塔中站5月14日降雨量达到34毫米,相当于该站年降水量的1.4倍。
今年7月,受西西伯利亚低槽活动区不断分裂短波的影响,新疆境内普降微到小雨,天山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加上夏季冰雪融化,局部地区的降水强度超过沙漠入渗的强度,导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遭受暴雨洪水,沙漠变沙海。
暴雨如何形成?李海燕介绍,今年6月,和田中西部多地遭遇罕见暴雨。“以这次暴雨为例,其主要成因一是塔里木盆地前期持续的高温天气为暴雨提供了较好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二是依靠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沙漠降雨主要受新疆西部中亚南支系统的偏南气流携带的水汽和冷空气进入南疆盆地,造成沙漠局地暴雨。”
塔克拉玛干沙漠迎来降雪天气。杨坤 供图
新疆是全国气候“增暖增湿”最敏感区域
今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将引起地球气候异常。有网友疑惑,塔克拉玛干沙漠降雪增多与拉尼娜现象是否有关联?
“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的时间尺度为2-3天,而全球变暖的时间尺度往往是十年到几十年。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或拉尼娜事件的持续时间至少是5个月,所以拿一次降雪过程和年际、年代际尺度的气候事件相关联不太合适。”但李海燕也表示,近十年南疆塔里木盆地的降水是增多的,无论降雨还是降雪,这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不少气象专家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新疆已成为我国气候“增暖增湿”最为敏感和显著的区域,其中夏季降水量增幅最大,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平均每10年增加12%左右。
但气象数据和研究表明,降水的增多并未使新疆的干旱气候趋势发生改变。
李海燕认为,沙漠腹地及其周边降水的增多有利于土壤水分增加,促进植被生长,进一步改善荒漠生态环境,提高其自然生态系统抗灾能力等;但年际变化较大,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比,远未达到收支平衡的势态,并不足以改变干旱区气候的格局。
除了对沙漠地区的气象研究外,气象专家还把目光集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固碳能力上。近日,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不容忽视的固碳能力,年固碳160万吨,相当于1000余平方公里森林的固碳量,也相当于每年吸收我国1.5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该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帆认为,沙漠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尽管相比于森林和草地等生态系统,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固碳能力相对较弱,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以荒漠为主要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也为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沙漠固碳的相关研究,目前还在持续关注中。”杨帆说。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