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纪事的读书心得(读书巧遇:当年)(1)

《白洋淀纪事》写的妇女织席场景

我的书架上,各种图书琳琅满目,尤以孙犁的著作、荷花淀派作家的作品居多,发黄、破旧的《白洋淀纪事》也在其列,虽说有点寒酸,我却不以为然,仍把它放在显著位置,以便随时翻阅,让其陪伴我晚年的精神生活。

这本《白洋淀纪事》,是我在“三年困难”时期得到的。那时我在白洋淀中学任教,一次家访时,看到学生家既没封面、又没目录的一本书,一翻看内容,我心里一动,“啊,有《荷花淀》!”不用说,这肯定是我早想买而无法买到的《白洋淀纪事》了!我向家长说“借借看”,家长很爽朗,“什么借不借的,我们也不看,到你手里兴许还能派上用场。”我如获至宝,回到学校就用牛皮纸包好书皮,粘好破损的书页,补好“目录”,除了前后缺页,跟新书没什么两样。从此,只要有时间,我就翻阅它,从那清新的笔调、生动活泼的语言中品味诗情画意之美,享受金圣叹读《虬髯客传》时“不亦快哉”的乐趣,忘记了饥饿。

因为读《白洋淀纪事》,我爱上写作,写了许多白洋淀题材的习作。后来,我调到县里搞宣传,结识了韩映山、冉淮舟等到白洋淀体验生活的荷花淀派作家。至今,我仍保留着他们题赠的书集,劝我“多读名著,多读孙犁”的信件。多年来,我都把这本《白洋淀纪事》带在身边,就是在文革“破四旧”时,别的书都被红卫兵掠走了,惟独它被我藏下来,至今仍然陪伴着我。

凑巧的是,六十多年后,那天我在网上看到西安文彦群先生介绍孙犁的文章,得知作家铁凝、贾平凹居然也和我一样,最初读到的都是“没头没尾”的《白洋淀纪事》——

铁凝幼年在保定生活,11岁时因父母去干校劳动改造,寄居在北京亲戚家,读一本没头没尾的厚书,那个叫双眉姑娘的形象吸引了她。多年后她才知道这本书是《白洋淀纪事》,双眉是其中《村歌》的女主人公。后来,她遍读孙犁作品,毅然放弃了留城、参军的生活,到博野县农村插队务农,创作了小说《灶火的故事》,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副刊发表,并被《小说月报》转载;小说《哦,香雪》获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贾平凹最初接触孙犁的作品,是在当年丹江水库的工地上。他在《我是农民》一书中写道:“我睡不着,顺手拿了一本民工的书……几年后读大学时,我才知道这本没封面也没封底的书叫《白洋淀纪事》……”在孙犁逝世后,贾平凹回忆说:“当我还在乡下,是十多岁孩子的时候,读到的文学作品又深深喜欢,以至于影响我走上文学路的就是孙犁先生的《白洋淀纪事》。”

如此读书巧遇,不由让我思忖:当年爱读书的人没书可读,只要看到书,哪怕破烂不堪,也视之为宝;好书人人爱读,读了必有好处,只要有梦,并为之不懈奋斗,就会梦想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