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生平介绍(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二章)(1)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二章 彼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用眼见为实就轻易击败了“苦心伤神”的詹子之察,与其在那里凭空争论夸夸其谈,不如脚踏实地务实前行。法家是所有学说中最为务实,实事求是的一派,一切脱离实际华而不实地学说在法家看来都是苦心伤神的詹子之术。法家是为了有效解决社会纷争而存在,在他们看来建立律法,依法而为是解决社会纷争的最好办法,所以法家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对于那些脱离实际故弄玄虚的行为,法家最为反对。在法家看来,社会中那些“前识先知”如占卜之术都是“道之华,愚之首”,是事理的虚华表现与愚蠢之始。

今天我们要学习韩非子对老子四个问题的理解,第一个问题何谓“大丈夫?”这个问题从古至今都在说,在韩非子看来大丈夫就是“谓其智之大也。”意思是《老子》中所说的“大丈夫”,是说他的智慧很高。智慧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聪明解决的是困难问题。智慧是战略宏观的,而聪明是战术具体的。智慧是信仰的表现,聪明是勤奋的体现。所有的宗教教义都是探索人类生存的问题,有了这样的信仰智慧才能产生,所以智慧者必遵从上帝,遵从的唯一方式就是信仰上帝的戒律。这不是迷信,宗教的戒律都是为了人类的延续,世人摆脱痛苦能更好地活着。人类所有的知识与文明都是为了让自己摆脱愚昧与无知,走向光明,所以聪明者必远离邪恶,远离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知识文明其身心。

第二个问题何谓“处其厚而不处其薄?”意思是什么是立身淳厚而不立身轻薄?韩非子的理解是“行情实而去礼貌也”意思是表现真情实感而去掉外表的礼貌。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很多次,这一次韩非子将其上升到了立身之本的高度。我们不是不需要外表的礼貌,而是不需要经过刻意修饰过或是虚假的礼貌。礼貌本是内在修养与真情实感的外在表现,但现在这种礼貌已经脱离了内在基础,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表相,所以韩非子将老子的“厚”理解为真情实感,将“薄”理解为纯粹的表相,对于人来说要想立身于世,自然要处厚不处薄。

第三个问题何谓“处其实不处其华?”意思是什么是立身朴实而不立身虚华?韩非子的理解是“必缘理,不径绝也。”意思是说必须遵循事理而不简单跨越事理。何谓事理,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一切规律都遵循时间的脚步前进,跨越事理就是跨越时间,这是不可能的事。时间是人类无法逾越的,所以我们必须承担时间承载的事物。“必缘理,不径绝”这是规律。

第四个问题是何谓“去彼取此?”韩非子的回答是“去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也。”意思是说去掉礼貌、简单跨越事理而采取遵循事理、喜欢真情实感。“彼”是虚假的外表和跨越事理,“此”是遵循事理,真情实露。说一千道一万,韩非子还是强调要求真务实,不能华而不实,即使是“真”的人为外在表现最好也不要,因为真的不好把握与控制,人的情感是最难精准化的。

【所谓“大丈夫”者,谓其智之大也。所谓“处其厚而不处其薄”者,行情实而去礼貌也。所谓“处其实不处其华”者,必缘理,不径绝也。所谓“去彼取此”者,去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也。故曰:“去彼取此。”】

在公司管理中,“去彼取此”去掉浮华采取真实是管理的本质。其实,不管是集体的人类,还是个体的个人,还有地球上其它的生命体,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你不努力不进取,很快就会被环境与时间所淘汰。而生存的基础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物质,空中楼阁式的虚谈是无法实现生存的目的,华而不实的表相永远代替不了事理。就个体而论,人活着就必须要创造社会价值,就集体而论,想要存在就必须按律而为。分清彼此,才知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