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境内的洗砚池是谁留下的(曾被大诗人李白赋诗赞颂的砚台来自河北这个小县城)(1)

“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一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诗句由衷表达了他对易砚和易墨的钟情与赞叹。据说,此诗是李白来到易砚产地黄龙岗后的有感而作。

山东境内的洗砚池是谁留下的(曾被大诗人李白赋诗赞颂的砚台来自河北这个小县城)(2)

李白诗中的易砚是河北传统名砚,产于易州(今易县),故名易砚,也称“易水古砚”,是中国最著名的古砚之一。相传始于战国,和易墨同时成熟于唐代,为中国石质书写砚之先驱,与端砚、歙砚齐名,素有“南端北易”之誉。千百年来,易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优等石料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名扬天下,在中国博深精美的砚文化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另据《墨史》、《保定名产》载:“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易水砚’”。唐朝末年,“奚超与子庭硅,流离渡江歙州,睹歙中地多美松,因而留居”。“到了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硅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姓李,随后李廷圭将技艺传到安徽歙州,再第入广东端西,成了‘徽墨’、‘歙砚’的开山祖”。

山东境内的洗砚池是谁留下的(曾被大诗人李白赋诗赞颂的砚台来自河北这个小县城)(3)

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鉴赏家赞易水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这是古人赞美易水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人民精心雕刻石砚的绮丽诗篇。“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成为北方闻名的‘文房四宝’之一”。

山东境内的洗砚池是谁留下的(曾被大诗人李白赋诗赞颂的砚台来自河北这个小县城)(4)

“现今的徽墨既是易州人奚氏父子所传,徽墨源于易县。”可见古易州为华夏墨的源地、砚的故乡。砚墨同源易州,“文房四宝”四之有二,足见易水砚在中华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易水砚石料是名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质优良,堪比端歙。石料上往往点缀着天然的黄色、白色、绿色等颜色的斑点、纹理,质地细密柔腻,坚韧皆备,硬度适中,浑然天成。所制砚台发墨快,不伤毫,墨汁流润而不易蒸发,具备了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优良特性。正如《易州志》记载:“砚台,产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

山东境内的洗砚池是谁留下的(曾被大诗人李白赋诗赞颂的砚台来自河北这个小县城)(5)

山东境内的洗砚池是谁留下的(曾被大诗人李白赋诗赞颂的砚台来自河北这个小县城)(6)

山东境内的洗砚池是谁留下的(曾被大诗人李白赋诗赞颂的砚台来自河北这个小县城)(7)

易水砚不仅石质优良,而且创意独特,造型完美、内涵丰富、工艺精湛,堪称砚林明珠,中华瑰宝,其雕刻风格,极具有“京派”玉雕艺术庄重、纯朴、古色古香的情调。制砚师根据石料的形状、石质、色彩等设计构思,因材施艺,巧用俏色,综合采用阳雕、浮雕、平雕、透雕、立雕等雕刻手法,结合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北国的刚劲浑朴与江南的纤秀细腻相结合,雕刻出山水、花卉、瓜果、人物、禽兽、鱼虫、名胜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既是理想实用的书写工具,更是欣赏收藏的高档艺术珍品,历代受到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和平民百姓的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