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中国水产总公司组织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1支远洋渔船船队,这支船队由13艘拖网渔船、223名船员组成。在当时,远洋渔业对中国来说是一片完全空白的领域,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绝非易事,动辄上万海里的航程堪称一趟“海上马拉松”。

4月29日,这支船队经过50多天的艰苦航行,终于了抵达西班牙的拉斯帕尔马斯岛,开始在西部非洲协议合作国家的海域作业。同样是在1985年,辽渔集团的“耕海”号远洋渔轮也开始向白领海进发,最终也成功抵达目标海域并开展作业。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1)

由此看来,1985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远洋渔业的“元年”了。在此之后的30年时间里,中国的远洋船队陆续抵达了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如今,中国的远洋船队已经“征服”了全球的各个大洋,就连难以抵达的南极海域也能看到中国船队的身影。

从捕捞产量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远洋渔业绝对是一匹颇具竞争力的“黑马”。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2)

2005-2016年中国远洋渔业的历年产量

我国远洋渔业的起步并不算早,论基础远远比不上日本、韩国等传统渔业国,但我国的发展势头却丝毫不落下风。在1994年,我国远洋捕捞的产量只有69万吨;到了2018年,远洋捕捞产量就飙升到了226万吨,渔船的数量也达到了2600多艘。我国仅仅用30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走过的路程,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国的远洋船队主要的捕捞品种分别是金枪鱼、鱿鱼和南极磷虾,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鱿鱼捕捞业。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3)

从1989年开始,我国的远洋船队就成功开发了日本海渔场,实现了远洋鱿钓业的“零突破”。1993年,我国对北太平洋公海的鱿鱼资源进行了试探性捕捞,之后捕捞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以及印度洋的公海渔场。

到了2018年,我国的鱿鱼产量超过了52万吨,足足占世界鱿鱼捕捞总量的20%,这也是我国连续第9年蝉联世界第一。钓捕鱿鱼是中国远洋渔船的“核心业务”,中国的船队能把“生意”做到全世界,鱿鱼绝对是“功不可没”。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4)

鱿钓船

除了鱿鱼,近年来中国对南极磷虾的捕捞量也相当可观。中国第1次派遣船只到南极海域捕虾是在2009年,而在此之前,南极的磷虾资源早就已经被“收割”了好几轮。

事情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的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船队,在全球都找不到第二个对手。于是,苏联船队率先抵达南极海域,实现了对南极磷虾的商业开发,捕捞和加工能力都相当强悍。产量最高的一年(1982年),苏联以一国之力将49.17万吨南极磷虾“收入囊中”,这一产量占全球捕捞总量的93%。此后,苏联的磷虾产量也一直维持在30万吨左右的超高水平。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5)

南极磷虾

苏联解体后,日本后来居上,成为了新的南极磷虾“领导者”,不过产量一直不温不火,只有6~8万吨左右。这一时期,全球南极磷虾捕捞业陷入了低迷期,俄罗斯(苏联的“后裔”)的“出局”占很大一部分原因。

2007年,挪威的远洋渔船在南冰洋开始“大发神威”,当年的捕捞量就达到了4万吨,明显超过日本的2.4万吨以及韩国的3.3万吨。在随后的13年里,挪威的捕捞量一直稳定在10~2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开始,日本、乌克兰、波兰等“老牌捕虾国”逐渐淡出了南极磷虾的开发行列,而中国、智利等新兴渔业国家则在积极“入局”。不难推断,新一轮的“洗牌”已经在所难免。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6)

就目前而言,挪威“磷虾一哥”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下一个最有潜力的“种子选手”就是中国。虽然我国近年来的产能只有4~6万吨,但是发展速度却相当迅猛,只要俄罗斯不来“搅局”,中国稳居第二还是毫无压力的。

2019年5月,我国又多了一个“捕虾利器”——我国与欧洲的船舶设计公司联合设计的“深蓝号”南极磷虾专业捕捞船。“深蓝号”的总吨位为7800吨,船员总人数接近100人,按照设计的产能来看,每年最多能完成8~10万吨的捕捞及加工任务。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7)

“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船

另外,由我国自主设计的“南极号”也已经在建造的路上了。如果这两艘专业级的捕虾船联合起来,中国想要超过挪威还是大有希望的。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的远洋渔业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消耗。

在90年代,我国的远洋渔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捕捞方式也以传统的拖网作业为主。众所周知,拖网作业对海底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一趟拖网横扫过去,不计其数的甲壳动物、底栖鱼类就会无辜“躺枪”,珊瑚礁等生态系统也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8)

除了破坏海底生态系统,不可避免的副渔获物也是拖网作业的一大弊端。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点并没有得到重视,但放眼国际,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远洋渔船也没有做出更好的典范。近年来,有些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研发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拖网渔船,但普及率还不太理想。

虽然联合国曾呼吁禁止在公海上的捕鱼活动(尤其是针对拖网作业),但随后也引发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质疑:禁止公海的拖网渔业是否会引发全球的粮食危机?

事实上,公海渔业的捕捞量每年约有432万吨,仅占全球渔业总产量的2.4%,这一比例并不算高,“引发粮食危机”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由于所谓的“利益相关”,拖网渔船还是成了被各个国家暗自默许的存在。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9)

众所周知,过度捕捞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世界四大渔场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开发现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渔业(包括近海、淡水和远洋)的捕捞产量接近1亿吨,其中海洋渔业的捕捞产量足足有8150万吨。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10)

世界各国金枪鱼的捕捞产量(单位:吨;时间:2014年)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过去的40多年里,全球有31.4%的野生鱼类遭到了过度捕捞,尤其是蓝鳍金枪鱼、鳕鱼、犬牙南极鱼等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另外,全球约有70%的渔业资源已经严重衰退,如果现有的捕捞强度还得不到改善,那么预计到2030年,全球80%以上的渔业资源都将面临危机。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11)

蓝鳍金枪鱼如今已成濒危物种

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很多国家都将“黑锅”甩到了中国的远洋渔船身上,这纯属“欲加之罪”。事实上,我国的远洋船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履行着国际渔业组织所规定的捕捞限额制度,对特定经济鱼类的保护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目前,全球范围内实行限额捕捞的鱼类有500多种,比如蓝鳍金枪鱼、大西洋真鳕、沙丁鱼、鳀鱼等等。此外,南极磷虾、北极虾、波士顿龙虾、帝王蟹等甲壳类生物也在限捕的范围内。捕捞限额制度虽然不是最完美的捕捞方案,但就当下的形势而言,却给渔业资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远洋捕捞的黑幕(远洋危机35年海上)(12)

智利渔民正在捕捞帝王蟹

中国的远洋渔船在遵循国际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捕捞作业,既合情又合理。如果说近海的“无鱼可捕”同样是远洋渔业终将面临的困局,那么限额捕捞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对中国如此,对其他国家来说亦是如此。

关于中国的远洋渔业,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远洋渔业##保护海洋##我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