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1)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本来无色,却能包容所有颜色。它可映万物之形,而自身则无形。在道家的认知里,水,是最接近于道的东西。

而道是什么呢?道当然不只是道路。道是一切的原点,道也是万物的终极。

《道德经》中的解释是:“道,可道。非常道。”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2)

图 | 摄影小和尚

道家所说的“不争”,也不是不该去争取,而是指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事方式。

诸葛亮曾说:“人意争万物而不让,取万物之所善,故几于盗矣……夫无不争,故深尤。”

这段话虽然与《道德经》中的说法相反,但他们所表达的观点,却是相同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而“不争”的真意,是指不做无谓之争,这样凡事,才能有度。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3)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4)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博学的儒士名为公孙弘,他每次在朝堂上对一件事发表见解时,都会从许多方面进行说明。

当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时,他总是不做任何争辩,而是去列出其他有可行性的方法。渐渐地,朝臣开始觉得他只是夸夸其谈之人。

公孙弘虽然官职很高,但平日里的生活,却极为简朴,甚至被子都是寻常布匹做的。

于是有一天,一位朝臣就对汉武帝说:这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那么多,他只盖布被而不用锦被,这不是在沽名钓誉吗?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5)

图 | 了琹

于是汉武帝就问公孙弘,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公孙弘马上承认,而且没做任何辩解。可汉武帝心里明白,公孙弘这个人,只是本性节俭而已。

后来公孙弘用事实证明,他提出的建议大多都是正确的,于是被汉武帝封为宰相。这时,汉武帝问他,为什么每次有人诋毁你,你都不争辩呢?

公孙弘回答说:那些了解我的人,自然知道我做事是忠诚的,我还需要争什么呢?

《尚书》有云:“满招损,谦得益”。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为了避免误人误己,总是不屑于去争什么的。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6)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7)

道家的思想里,万事万物,皆应顺其自然。人不可妄争,更不可索求无度。

不止人该如此,一个国家也应这样,正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

而老子的这句名言,其实常常被人们所误解,以为是治理大的国家,要像做一道小菜一样细心专注。

这种解读看似没有问题,但却无关道家的本意。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8)

图 | 了琹

小鲜,就是小鱼的意思,而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小鱼的做法,是用整鱼直接烹饪,既不除鱼鳞,也不去内脏。

做小鱼时,其实无所谓细心专注与否,真正需要人做的,只是不去频繁翻动它而已。

如果经常去翻动它,小鱼就会碎掉,鱼肉会与鱼鳞内脏混合到一起,那也就没法吃了。

治理大的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如果频繁地增加新律法,就会失去民众的信任,所以治国不该多加扰动。这才是道家所追求的——无为之道。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9)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10)

道家认为,水,是最接近这种“无为”状态的事物。

《道德经》里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不仅滴水可以穿石,甚至现代的人们,还可以用水刀来切割钻石。水,既代表至柔至弱,也可以至刚至强。

它不仅有刚柔并济的本质,更有处事谦卑的品格。可有一句俗语经常让人疑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11)

图 | 小白funny

这总往低处流的水,为什么会被称为“上善”呢?

只因高与低、上与下,只是相对而言的状态罢了,唯有的视角,才是决定你会是什么人的关键。

看似往低处流,是不好的,可也正因水总往低处流,它们才能汇聚在一起,成为那广袤无垠的大海。

人也是一样,没有谁的一生,总能一直往高处走,在现实需要我们向下求索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如水般的谦卑。

上善若水人生如梦(上善若水无争亦无忧)(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