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突出强调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了“理念先导,管理者先行,区域协同推进,整体高质量应用”的区域经验。
文/《在线学习》主笔 刘增辉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
十年来,南京市围绕关于网络强国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教育信息化整体谋划,教育现代化测评连续六年获得江苏第一,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样本、南京经验。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对本刊表示,目前,南京正处于高标准建设教育强市的关键时期,将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实的举措当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路者和排头兵。
基层实践 色彩纷呈在线学习:南京信息化建设在均衡化推进的同时,是如何保持特色发展的?
潘东标:南京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强调标准化建设、均衡化推进,这就为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赢得了公平的机会。经过十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全市所有中小学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师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等都实现了均衡化推进。截至目前,南京市98.8%的中小学达到江苏省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尚未达标的学校为新建校或因抗震加固受影响的学校),实现了“不让一个掉队”的目标。
在均衡化推进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和支持各区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切入点,进行特色化发展。建邺区、江北新区被教育部确定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鼓楼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玄武区成功申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5G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应用模式协同创新实践共同体》,江宁区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评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典范区域特别实践奖。
同时,我们也充分激发学校的创造性,鼓励和支持学校特色化发展。在智慧校园创建的初始阶段,南京市就要求试点学校在达标基础上开展特色化创建工作,力争“一校一特色”或“一校多特色”。南京市电教馆负责组织专家团队,帮助各校不断总结创建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全市智慧校园建设整体推进。
在线学习: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是如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
潘东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南京市高度重视教师信息化水平,把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是全员参与,持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完成面向“一把手”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面向中小学教务、德育、总务主任的信息化应用专项培训基础上,“十三五”以来,南京市完成了两轮中小学、幼儿园全体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共培训14.5万人次,每位教师完成了50学时研修任务。教育信息化培训体系初步形成,涵盖信息化规划、资源建设、创新教育、网络安全等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智力支撑。
二是示范引领,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以课题和项目研究为引领,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近年来,南京市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活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立项课题109个,多个课题获得国家级优秀成果奖。
三是融入学科,扎实推进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十三五”以来,坚持“三三四”模式,不断深化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创新实践。定期组织“PBL T”(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研究的主题式培训和菜单式自选课程学习,全市1万余名学科教师参加了培训。2021年,南京市江北新区、建邺区入选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各学科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项目化学习模式,开展“学科 ”创新教育模式探索,有效拓宽了多学科的学习和运用领域。
在线学习:请介绍一下,十年来,在中小学实践中,涌现出哪些典型案例?
潘东标: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精心打造“小主人个性化学习平台”,服务学校项目化学习研究,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们可以方便地调用校内、校外、网络上的各种学习资源,按照“早知道、会安排、能落实、有反思”的学习框架自主设计与实施学习活动,满足学生在学习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个性需求。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围绕“课程、课堂、课题”优化学校生态,打造了思维导图课程、开源机器人课程、人工智能课程、场景课程、STEAM课程群等一系列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校本课程,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积极创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人本化、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智慧发展。
南京外国语学校开展融入全课程的“STEM 教育”探索和实践,融合语言、人文、艺术等课程,以基于项目、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变革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以人为本创建智能化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光华东街小学是一所普通学校,外来工子弟比例很高。近年来,学校通过顶层设计、硬件部署、课程规划,让校园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延伸到数字化学习空间,结合社会情境空间,让校园成为智慧学习的泛在场域。
以六个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在线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南京对教育数字化是如何认识的?
潘东标:教育数字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上述表述,是从国家层面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战略判断,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保证。
在线学习:在新时期,南京将如何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
潘东标:随着今年国家和江苏省作出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我们也在思考具体的实施路径,概括起来就是构建六个体系。
一是构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教育网络建设,教育专网做到学校及教育机构全覆盖,实现统一管理;完成教育网站IPv6改造,完善学习空间体系,积极推广国家和省智慧教育平台,升级市级“名师空中课堂•金陵微校”平台;强化学习空间贯通,实现“人人有空间,个个用空间”;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增强校园场景综合态势感知能力;完善学情采集设备和按需普及学习终端,支撑网络条件下的个性化教学开展。
二是构建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充实数字教育资源,积极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探索建立数字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表征、协同建设、适需使用与服务机制;开展区域特色资源建设,丰富体现“五育并举”的专题资源,拓宽课后服务优质资源供给,探索作业资源建设与个性化作业机制;加强数字教育资源流通评价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三是构建智慧教育融合应用体系。加强应用创新,进一步探索未来教育场景变革,加强未来教室的建设与应用试点,深化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等创新应用,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示范样板区、学校、学科群和团队。变革评价方式,创新评价工具,探索无感式、伴随式的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数据采集,助推学校、学生评价方式创新等。
四是构建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促进数据规范,以“南京教育专属云”模式构建南京教育数据中心,完善教育数据资源目录,做到“一数一源”,加强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整合全市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提升监管能力,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严格落实教育App备案审查机制,强化教育App管理等。
五是构建教育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制度,落实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坚持开展网络安全责任制工作考核,压实基层学校和单位的主体责任等。
六是构建信息化素养提升体系。提升数字素养,实施数字素养提升工程,以学校管理者、教科研人员、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整校推进”探索与实践;试点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索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开展技术支持下的创新教育实践,采取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方式,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2年11月刊(总第8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