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回本西游有一个附录,详细介绍了唐僧的身世。这一回合中,提到了唐僧的父亲陈光蕊、母亲殷温娇,以及唐僧父亲被害等事。故事梗概如下:
陈光蕊中了状元,恰逢丞相之女殷温娇抛绣球,陈光蕊被打中,两人喜结良缘。而后,陈光蕊被李世民任命为江州州主,陈光蕊上任途中,在船上碰到强盗刘洪,刘洪垂涎殷小姐之美色,杀了陈光蕊,逼着殷小姐从了他。殷小姐因为已有身孕,不得已从贼。生下唐僧后,殷小姐怕刘洪害唐僧,抛之江中。十八年后,唐僧报仇,杀了刘洪。陈光蕊复活,殷温娇又自杀了。
很多读者可能受吴闲云的影响,认为盗贼刘洪才是唐僧亲爹,陈光蕊是喜当爹。
之所以这么说,理由也有很多。比如,陈光蕊和殷温娇结婚太仓促,堂堂丞相女儿结婚,怎么如此草率?殷小姐怀孕太快,说不通;刘洪逼迫殷小姐时说“你若不从,一刀两断”,似乎两人之前就认识;刘洪居然敢冒充陈光蕊上任,十八年都没有意外,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唐僧救了母亲,父亲陈光蕊也复活,殷温娇居然自杀了,很奇怪……
诸如此类理由,有很多个。
反正最后得出结论:刘洪之前就认识殷温娇,殷温娇怀了刘洪孩子,所以才匆忙和陈光蕊成亲。就因为殷小姐和刘洪才是一对,所以刘洪做十八年官,殷小姐不找机会举报他;正因为刘洪才是唐僧父亲,所以唐僧报仇,杀了刘洪,殷温娇才自杀,她是为刘洪殉情。
真能这么解读吗?当然不能。读书肯发问是好事,但是如此发问,并不能看透书,看到重点。
西游和三国、水浒一样,有成书的过程,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故事流传,比如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西游记,是明清时期人们整理好的。
西游附录这一回,是清代汪象旭所增加,他觉得原来唐僧的身世没写清楚,所以自己就加了这一段。不过水平不高,漏洞很多,最大的漏洞就是“贞观十三年”。
要知道后面多次提到贞观十三年,比如唐僧西天取经开始就在这一年。既然如此,他又如何在贞观十三年出生呢?明朝的小说,清朝人补一部分也就罢了,所增补部分还如此漏洞,可见这部分作者水平有限。
所以,不拿来讨论最好,硬往原著里套,只会出现更多问题。
如果非要回到附录中讨论,这些问题依然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殷温娇抛绣球,嫁给陈光蕊如此仓促?因为宋代就有榜下捉婿,王侯将相等贵族看到合适的科举学子,经常会抢夺,有时候大官也抢不到合适的女婿。吴承恩是明代人,把宋代之事写在书中,不是很正常吗?
殷小姐怀孕太快,这个问题更简单。一方面,作者提到的时间有模糊处,一方面后面也说了,唐僧生下来和陈光蕊一样,声音相貌都一样,他外婆看了都说像。而且,南极星君也说了,他奉观音菩萨之命送唐僧给殷温娇。神仙都说了,还能有假?观音还能让强盗刘洪做唐僧父亲不成?
刘洪逼迫殷小姐时说“你若不从,一刀两断”,就是“你要不从了我,我就一刀把你砍为两段”,没有其他意思,就是威胁而已。
为什么刘洪敢冒充陈光蕊上任,且十八年都没有露馅?古代不像今天媒体发达,大官来上任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样。而且陈光蕊官职是一州之主,谁敢过问?就是他胡作非为,也没人敢反对啊!
如果非要用历史生搬硬套,那问题就多了去。
唐代李世民时期就有“甲库制度”,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人事档案,即“甲历”,这玩意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档案”和“简历”。甲历上记载很多,比如某人何时上任做官,官名、品阶、功绩、考选如何,另外还包括出生地和家庭信息。
如此对照,刘洪不可能做十八年大官,考选时就会露馅。
至于殷温娇最后自尽,也很容易理解。因为那会儿唐僧长大了,为父亲报了仇,殷小姐见儿子长大,夫君复活,自己失身于贼,没了贞节,所以会自杀。她之前不自杀,就是因为想看到儿子,这是她活着的信念。一旦信念完成,所以“从容自尽”。说殷温娇为刘洪殉情,简直太扯。
明代朱鼎臣简本西游中,殷小姐虽然自尽,但是没死,而且看着刘洪被杀,最后与父亲、儿子团圆。
把刘洪拿至渡口北岸,原打死陈光蕊处。殷丞相与小姐同江流和尚三人,亲至(原作“自”)江边,遥空祭奠,活取刘洪心肝,生祭光蕊。即时烧了祭文一道,三人望江而哭。——简本《西游记》
看到这样的殷小姐,不会再觉得她和刘洪有关系了吧?
另外,殷小姐被救活时,还说了自己自杀的原因。
小姐答曰:“吾闻妻死为夫,痛夫已被贼人谋杀,而又强从贼人为妻乎!况女儿遗腹在身,只得强从贼人,幸今儿大,又见老父提兵到期此,我为女儿者,岂得不死,安敢偷生而见老父乎!”——简本《西游记》
说得很清楚,就是因为她觉得自己被贼人霸占过,所以要死。
所以,不管是从版本来看,还是硬从附录分析,我们都能解释这些问题。
必须要说的是,有时候先入为主的念头很关键,一旦有了念头,你看什么都会往这个念头上靠。心中存下了“唐僧亲生父亲是刘洪”的念头,再看这一回故事,便会觉得处处都有疑问,都像在说“唐僧亲生父亲是刘洪”。心中觉得刘洪说“一刀两断”是威胁两人之前的关系,便会觉得殷温娇之前认识刘洪。
读西游也罢,其他名著也罢,万不可如此。强行分析,只会背离原著,疑惑也可以越挖越多。
比如陈光蕊死后坠河,龙王为何不派人透露给李世民?南极星君、观音菩萨为何不帮助殷温娇?陈光蕊为何非要答应这门婚事?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为什么不觉得这样结婚仓促?殷小姐要给唐僧做记号,方便日后相认,为何一定要咬掉唐僧左脚小指?如此做法岂不是很残忍?咬掉的小指去哪里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问无数个。但是,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有时候我们读书,其实可以很单纯的看故事。
附录这一回,就是说唐僧命运多舛;真假美猴王,就是说猴子有了二心,心怀怨恨;镇元子和悟空结拜,就是觉得悟空这个朋友不错;唐僧师徒取经,群魔下界,就是要给唐僧增加磨难,没有什么佛道之争。
非弄那么多阴谋论出来,没有意义。
什么唐僧是刘洪之子,如来打死真悟空,玉帝在布局下大棋,如来取经就是扩充地盘,猪八戒是取经队伍里的卧底……这样的解读有什么意义?一本名著弄得如此市侩,动不动就是利益之争,太小看作者格局了。
读书有感,一点心里话,或许前言不搭后语,欢迎讨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