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70岁的老将冯胜被朱元璋无罪赐死,子孙后代也不能承袭“宋国公”的爵位,但衣食无忧,温饱没有问题。侄子冯诚继续担任都指挥使,率兵镇守西南,协助西平王治理边陲。近代风云人物,“直系”的主帅冯国璋,就是冯胜的后裔。

垂垂老矣,70岁的冯胜为何被赐死,还是“无罪赐死”,只能说是朱元璋的一种无奈了。冯胜战功显赫,位列“勋臣第三”,朱元璋放心不下。朱标死后,朱元璋为太子打造的“文武班底”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赐死冯胜,不需要“理由”。

朱元璋为什么杀冯盛(70岁老将冯胜无罪赐死)(1)

1351年,“红巾起义”爆发,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组建“团练”,修筑寨堡,抵御元军、盗贼,保护乡里。1355年,朱元璋率兵渡江,冯国胜兄弟追随,率数千兵马来投奔朱元璋,一起建功立业。

冯国胜的到来,朱元璋很高兴,将其改名为冯胜,寓意“逢战必胜”。冯国用过早病逝,朱元璋十分伤心。明朝创业之初,冯国用的地位仅次于徐达,比邵荣还要高。可知,朱元璋十分看重冯氏兄弟,将其视为亲信。

“逢战必胜”,冯胜作战确实勇猛,又有谋略,从未遭遇失败。龙湾之战、高邮之战、北伐之战、定西之战、庆阳之战、永清沙漠之战、辽东之战,冯胜无不是压着对手打,令敌军闻风丧胆。但是,冯胜经常犯下“小错”,被朱元璋责罚;为了朱允炆,干脆将其处死。

朱元璋为什么杀冯盛(70岁老将冯胜无罪赐死)(2)

1364年,徐达率兵攻打高邮,张士诚的“大周”军连战连败,但守将严防死守要塞,“明军”损失也不少。接着,徐达奉命攻打宜兴,清理高邮外围,便让冯胜主持高邮军务。此时,冯胜犯下了错误,就是轻敌,导致悍将康泰阵亡。

高邮守将诈降,派人送信给冯胜,让他接管城池,确保民众性命。冯胜认为,高邮被围困几个月,已经粮草断绝,守军投降也在情理之中。冯胜让康泰率百余人入城,与守将谈判,结果全被处死。朱元璋大怒,让冯胜回京说明情况。

回到南京后,朱元璋将其杖责几十大板,然后让他步行回高邮,继续攻城。冯胜很恼火,也很惭愧。步行回高邮后,下令强攻,破城而入,想屠戮居民,却被徐达劝阻。史载:“太祖怒,召胜决大杖十,令步诣高邮。胜惭愤,攻甚力。达亦自宜兴还,益兵攻克之,遂取淮安。”

朱元璋为什么杀冯盛(70岁老将冯胜无罪赐死)(3)

平定张士诚之战,冯胜战功显赫,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却因“小错”而被朱元璋责罚,心有不堪。1367年,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冯胜追随,横扫蒙古骑兵。其中,冯胜夺取潼关,阻断了元朝“关中四将”东征之路,为徐达夺取燕京,击败扩廓帖木儿立下汗马功劳。

冯胜的功劳很大,但就是不长记性,再次犯下“小错”。1369年,徐达、冯胜率兵西征陕甘,冯胜一路所向披靡,降服李思齐,得到十余万人。接着,冯胜出兵原州,击败王保保,明军顺利夺取庆阳,陕西全部平定。

考虑西北军务重要,且王保保依然在塞外活动,故而让冯胜留守庆阳,徐达则班师回朝。徐达刚回到南京,冯胜就呆不下去了,自认为功劳很大,没能回京接受封赏,心有不甘。冯胜没等朱元璋下旨,擅自回京,再次被处罚。史载:“胜以关陕既定,辄引兵还。帝怒,切责之。念其功大,赦勿治。而赏赉金币,不能半大将军。”

朱元璋为什么杀冯盛(70岁老将冯胜无罪赐死)(4)

1372年,明军分三路北伐,徐达率5万出雁门关,吸引王保保南下决战。李文忠率5万骑兵长途奔袭,一直杀到科布多。冯胜率步兵、骑兵,总计5万人西征甘肃,作为偏师。此战,冯胜“傲视群雄”,俘虏十几万人,牲畜数十万,比徐达、李文忠还耀眼。

也许是不长记性,冯胜又犯下了“小错”,就是私藏一些战利品,尤其是良好的马匹,让朱元璋十分恼火。史载:“独胜斩获甚众,全师而还,会有言其私匿驼马者,赏不行。”不得不说,冯胜真厉害,却有点贪小便宜,坑了自己。

1387年,冯胜挂帅出征,傅友德、蓝玉、赵庸追随,率25万大军北伐辽东,擒拿纳哈出,俘虏三十余万人。辽东之战,冯胜的战功达到极点。此战,元朝在辽东的统治瓦解,明军没了奔袭漠北的后顾之忧。

朱元璋为什么杀冯盛(70岁老将冯胜无罪赐死)(5)

冯胜班师回朝,朱元璋非常高兴,准备赏赐有功的将士。谁知,朱元璋很快就收回成命,还解除冯胜的兵权,让他去凤阳居住。参与辽东之战的将士,一个也不得封赏,都被责骂一顿。大战获胜,朱元璋不赏赐,主要是冯胜的过错。

私藏良马,砍伤纳哈出,与女婿常茂(常遇春儿子)吵架,向元朝的妃子索要金银,收纳元朝后妃。冯胜此举,朱元璋岂能不恼火。《明史》记载:“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与唐朝名将侯君集一样,冯胜喜欢私藏战利品,甚至向“俘虏”索要财物。冯胜的这些“小错”可大可小,朱元璋虽说很生气,却还是能原谅。但是,太子朱标的去世,改变了朱元璋,也改变了很多将领、功臣的命运,包括冯胜。

朱元璋为什么杀冯盛(70岁老将冯胜无罪赐死)(6)

历史上的太子,朱标权力最大,地位最稳定,其他皇子不敢觊觎储君之位,皇帝也放心,大臣也拥戴。明朝的开国文武大臣,几乎都是朱标的“老师”,朱元璋很早就让他接触这些“元勋”,向他们学习,彼此关系都很好。

朱标成年后,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许多奏折直接由朱标批阅,朱元璋未做任何改动。朱标不但能力强,人际关系好,还忠厚仁慈,是理想的储君。为了让朱标顺利接管大明江山,并肃清草原,朱元璋为他打造了强大的文武班底。

“淮西勋贵”,冯胜、傅友德、蓝玉、王弼、赵庸、唐胜宗、陆仲亨、费聚、叶升等名将,都是留给朱标。尤其是大将蓝玉,此时正当壮年,还是朱标的舅舅,关系非常好。蓝玉嚣张跋扈,对朱标却忠心耿耿,这是朱元璋能后“原谅”蓝玉的关键。

朱元璋为什么杀冯盛(70岁老将冯胜无罪赐死)(7)

1392年,朱标病逝,改变了朱元璋,也改变了“淮西旧臣”的命运。14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长子,也不是“常妃”所生,与蓝玉没啥关系,朱元璋放心不下。1393年,朱元璋开始动手,为皇太子清理障碍,“蓝玉案”牵扯到一万五千人。蓝玉被剥皮,填充莎草,制作成标本。

蓝玉被处死,傅友德、冯胜等大将也不例外,虽说理由不充分,但也难逃一劫。1393年,冯胜被召回南京,2年后无罪赐死。史载:“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冯胜有“小错”,但有免死铁卷,罪不至死。可惜,朱标病逝,朱允炆年幼,朱元璋只能抢先动手,为皇太孙清理障碍。若是朱元璋能传位给朱棣,估计众将都能安享晚年。

参考书目:《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