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总有许多令人怜惜的小动物,比如蜻蜓。

春暖花开时节,在河溪边,小池旁,常见成双成对的蜻蜓翩飞着。或悬停,或静驻,或穿梭忙碌在花草间。它们体态轻盈,身姿优雅,用斑斓的色彩旋起生命之舞。如天地精灵,在莲叶与水草间飞翔。

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蜻蜓有大小之分。大的才叫蜻蜓,小的另有一个更优雅的名字,叫豆娘。

为何叫豆娘?这名字是从音译过来的。小飞虫英文名是damselfly,dam的读音似“豆”,豆有小的意思,所以damselfly就译成了豆娘,也可算信达雅的翻译典范。

豆娘是蜻蜓目昆虫。有多种,在中国大约有650种。豆娘与蜻蜓的区别也较大。蜻蜓个大,以黑大粗为主;豆娘身体小巧玲珑,娇小纤细。休息时,豆娘的翅膀会折叠在一起,敛在背上,像姑娘绾的马尾辫;而蜻蜓的四个翅膀会展开,像固定翼飞机。豆娘体态优美,翅膀色彩鲜艳,我更为喜欢。如果把蜻蜓比喻为焦大、薛蟠,那豆娘则是黛玉、宝钗。

豆娘的腹部也细瘦修长。束腰,反衬出胸部的丰满。长长的躯体,被腰环分成六到八节,如穿着包裙。它大大的眼睛分列脑袋左右,像一个球型探头。即便休息了,眼睛骨碌碌一转,四周情况也尽在掌控中。

最妙的是,豆娘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都有,甚至还有更多组合。腰环颜色也各异,仿佛穿着不同颜色筒裙的姑娘。豆娘翅膀超薄,透明而脉理清晰;有的与身体一色,或紫或黑,浅红淡黄,色泽浓郁,发出金属般光泽。

除了体型颜值,还有眼睛的区别。蜻蜓的一对复眼,上面贯通;而豆娘的眼睛,独立且更凸出。豆娘的眼睛拉得很开,整个头部状若哑铃,看它们的脸,感觉时时在微笑,显得那么呆萌。

豆娘很弱小,到处是天敌,鸟雀、螳螂自不用说,它们还容易成为蜘蛛、壁虎的盘中餐。我们在上学路上,也时见豆娘折断的彩色翅膀。有时,捡起来,夹在课本内,做书签,看到就会想起它曾经托起过的美丽生命。

有时,我们会看见豆娘贴着水面起舞,突然用尾巴在水里触碰,一下,又一下,姿态轻盈灵巧。这叫“蜻蜓点水”,其实,是豆娘娘在产宝宝呢。

豆娘一生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豆娘妈妈把卵产在水生植物上,过一段时间,卵孵化出幼虫——水虿。水虿要在水中生活很长时间,约半年。它们以鱼卵、小蝌蚪、孑孓为食。等到春暖花开季,它们才脱去褐色外壳,羽化成一只只漂亮的豆娘。但豆娘的生命却只有十来天,与其整个生命历程比,实在太短暂了。

我们小时候常到草丛中捉豆娘来玩。豆娘反应不灵敏,待它们休息时,我们只需轻轻伸手捏住其翅膀便手到擒来。也许它们根本不在乎人类的捕捉。后来才知道,豆娘主食蚊、蝇、蚜虫、木虱等,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呢。

古人对昆虫的认知没现代精细。许多诗人写过咏蜻蜓的诗,他们写的蜻蜓就包括豆娘,甚至主要就是写的豆娘。唐韩偓就写过《蜻蜓》:“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坐来迎拂波光久,岂是殷勤为蓼丛。”最著名应属宋代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花留蛱蝶粉,竹翳蜻蜓珠”,“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等等,意境均美妙。

那天,郊游回来,我也拟了一首《咏豆娘》:

甚爱百花娇艳,也怜水草清幽。妾身寄寓水汀洲,莫道因谁消瘦。

本性无为清静,无心邂逅风流。浅浅诗意敛温柔,喜个山明水秀。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豆娘和吴肝在一起了吗(豆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