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生(昼短夜长气始冬至)(1)

图/视觉中国

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要吃饺子,南方要吃汤圆。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李竞同时提醒,“气始于冬至”,冬至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关键时刻,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饮食】不宜多食辛辣燥热食物

北方有“冬至到,吃水饺”的习俗,家人团圆的同时,还有避免耳朵受冻的寓意。南方则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福建地区流行的一首儿歌“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描绘的就是冬至吃汤圆的场景。

此外,江南水乡有冬至全家一起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以驱鬼防灾;山东滕州等地则流行在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

冬季天气干燥,不宜多食辛辣燥热食物,避免诱发口鼻干燥、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同时应适当食用蔬菜、水果以保持营养均衡。

【起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冬季气温较低,人们开窗通风的频率较夏季明显下降,这样会使室内空气质量变差,蓄积较多的灰尘以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可导致人体大脑供氧不足,出现头晕、耳鸣和记忆力不集中等现象。

天气晴好的时候,每天可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10分钟左右,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雾霾、风沙、雨雪等恶劣天气时不适宜开窗通风,使用新风系统或净化器时,需注意定期清洗或更换滤网,避免长期使用藏污纳垢,影响人体健康。

【出行】户外运动避免用口呼吸

冬季天气寒冷,大风天气居多,故冬季运动时调整好呼吸方式变得尤其重要。

冬季户外运动时,应避免直接用口呼吸的方式。冷空气会刺激人体口腔、咽喉及呼吸道,导致口鼻黏膜干燥,诱发鼻炎、咳嗽,甚至腹痛等疾病。

专家建议最好采用“鼻吸气、口呼气”的呼吸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鼻腔黏膜可以给吸入的冷空气加温、加湿,同时还可以起到过滤、阻挡灰尘的作用,以减轻冷空气对人体的刺激。

【衣着】头部保暖避免阳气外散

俗话说:“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袄”,意思是头部保暖很重要,外出时最好佩戴帽子以防寒保暖。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都汇聚于头部,头部的阳气最为旺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在阴气至盛的冬至节气,保护好头部可以避免因阳气外散而生病。

因人体头皮的毛细血管极其丰富,故外出时应注意对头部的防寒保暖,避免头部受风寒后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出现头痛、感冒、面瘫、甚至中风等疾病,年老体弱的人群更应格外注意。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危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