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把我看做疯子,这我不在乎。然而有一个疑问却久久盘桓在我心底,这就是:癫狂到底是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显现呢?”

——埃德加·爱伦·坡

爱伦·坡的这本《泄密的心》写于178年前,他被誉为短篇小说的创始人,科幻小说先行者、推理小说创始人,比我们的白话文小说创始人鲁迅先生整整大了72岁。

香港犯罪心理学家(坡犯罪心理泄密的心失控与死亡的恐惧)(1)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

第一次读他的小说谈不上喜欢,甚至觉得他在心理上有点偏差,小说的视角和情绪痕迹都异于常人。查了他的成长过程和经历:独立战争后父母相继去世,跟着养父母长大,叛逆赌博、加入西点军校被劝退,妻子生病后,他酗酒精神失常。

这样的精神失常模式似乎特别能成就当代艺术家,比如波点女王草间弥生、比如射击艺术的妮基·桑法勒,我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看的“她”展览,其中新娘就是有这种浓重的恐怖色彩,披着婚纱的新娘身上背负着各种尖锐异形的情绪。

这大概就是这类异常艺术家与时代、与自己的生活碰撞,迸发出激烈的火花,宣泄的审美。这其中有批判的态度,有时代的精神反抗、还有超越现有的惯性状态。

香港犯罪心理学家(坡犯罪心理泄密的心失控与死亡的恐惧)(2)

妮基·桑法勒《新娘》2018上海当代艺术馆“她”

爱伦·坡《泄密的心》就有这样的反叛,虽然写于1843年也就是他去世前的5年,但恐怖特质的异常已经固化,成了他小说的风格。他的文字排布很夸张,堆砌了大量光怪陆离的元素,比如书中杀人的起源:“全都是为了他那双眼睛!对,就是为那双眼睛!他那眼睛像鹰,浅蓝色,还带层雾。那眼光一落到我身上,我的血就冰凉。” 他是爱老头的,却因为眼睛而杀人。

网上有一个改编于小说的视频,非常真实地还原了这种恐怖、被异化或是被误读的情绪。既承认作者描写的犯罪过程和心理,范围很狭窄,甚至你能一眼看穿结局,可是不得不承认,用了坡式特殊的加工方式,给读者带来的却是独一无二的感官体验。

香港犯罪心理学家(坡犯罪心理泄密的心失控与死亡的恐惧)(3)

The Tell-Tale Heart 泄密的心 爱伦坡

小说中罪犯者已经把杀人现场收拾干净,办案的警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可那被杀的老头的心跳声却仍然在杀人犯耳里震响,而且越来越响,越来越响,他终于忍受不了,向警察交代了罪行。“坏蛋!我失声尖叫,别再装蒜了!我招供就是!——撬开地板!——这儿,这儿!——他那颗可恶的心在跳呢!”

爱伦·坡喜欢在黑暗的世界描写触摸不到的恐惧,在幻听的层层逼近中临摹不能自拔的窒息感。有人这样评价他的小说:“这是魔鬼的栖息在文章中的渗透,带着极度的幽幻的恐怖,把人性中最为可怕的甚至是黑暗的部分展露在读者的眼前,这是一种原始的恐惧和原始的神秘的完美结合,所以文章能带给人相应的心灵震撼。”

香港犯罪心理学家(坡犯罪心理泄密的心失控与死亡的恐惧)(4)

他的小说还带有哥特式的风格,也许是178年前流行的元素:恐怖、神秘、厄运、死亡、颓废、幽灵的老房子、癫狂。

爱伦·坡用哥特式描写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及作案过程,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侦探剧。他用黑暗中的恐怖刻画了良心谴责,他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病态折磨的心理轨迹,他呈现善与恶交织的窒息感,他放大失控与死亡之间的恐惧感,但他不负责宣讲对与错的价值观,他只负责把读者带入这样的场景,让每个人自己面对和应对。然后留给大家思考:“癫狂到底是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显现呢?”

香港犯罪心理学家(坡犯罪心理泄密的心失控与死亡的恐惧)(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