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做企业,一方面要把管理做好,一方面要有把握大势、正确理解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如何看懂一个行业的信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如何看懂一个行业的信息(如何快速看透一个产业)

如何看懂一个行业的信息

企业家做企业,一方面要把管理做好,一方面要有把握大势、正确理解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

没有管理的判断是投机,没有判断的管理是盲目。管理是企业的内功,需要多年打造和积累。

对于相对成熟稳定的产业,除了产业地位,管理是企业面对竞争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因素。

管理的核心是组织和文化,是创始人世界观和格局的体现。没有智慧、没有耐性的企业家是做不好管理的。

对于处在变局中的行业,判断和掌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则是企业发展的另一个抓手。务实的企业家,眼光会向前看,目的是预测产业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变化方向。

但为了向前看,他们就需要通过向后看、向上下看、左右看这三个维度,去理解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向后看的是历史的动态发展;

上下看的是驱动产业变化的宏观因素和趋势;

左右看是要把产业中的竞争对手进行横向对比,对标引领企业。

预测未来的核心是理解现在和过去,从历史数据中找到基本规律,剔除其中不可持续的东西,修改正在或将要逆转的成分,把可持续的架构延展到未来。因此,往后看必不可少。

历史数据是预测将来的基础。看历史不是要重复历史的细节或故事,而是要找到驱动历史演变的规律。

马克·吐温说:

历史不会重复,但是会押韵。

“韵”就是我们要找的基本规律。

左右看同样必不可少。每个产业里的企业,既有引领者,也有追随者。

产业的整体发展就像蚯蚓向前爬行:

头是谷歌、苹果、华为等产业的引领者,身体是这些引领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或是第二梯队的同行竞争对手。

前行中,蚯蚓的头和身体不见得在所有时间速度都一样,但在长时间里平均下来是一样的前行速度。

产业的发展也一样,一般是整体发展,但只有找到引领的企业,我们才能看出产业的发展方向。

左右看的另一层含义是运用国际视野,学习国际经验。这一点对中国企业尤其重要。

由于文化、历史、体制的不同,中国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独特性。但由于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很多方面正在经历着几十年前发达国家在同样发展阶段已经历过的事情。

因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历史,对理解中国当下的产业有很大帮助。

上下看是要找到驱动不同行业发展的宏观和系统性的因素。每种产业都有系统性和独特性。独特性是必然的,但系统性由于比较隐蔽,需要总结,往往会被忽略。

比如消费领域,有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服装时尚、旅游、体育、黑白家电、汽车交通等,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规律。

但总体看,要想理解消费行业,消费升级是一个重要概念,因为这是系统性的趋势。

如果我们能把影响所有行业的系统性因素提炼出来、理解透,再回到每一个具体行业,剩下的东西就不多了,工作就变得简单。

系统性因素大致来说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调整、国际竞争与协作、国内经济结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的变化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系统性因素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技有很多分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电子、航空、航天等。每一种科技的进步,都可能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近距离审视每一种行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对大多数行业长期来看,如果剔除科技进步,剩下的东西并不多。因此要理解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理解科技。

在众多科技种类中,两种技术非常独特,对经济产生了系统性影响: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这两种技术之所以影响巨大,是因为企业的成本,追根溯源主要来自信息成本和能源成本。

回看20年,我们可以毫无悬念地说,大数据、人工智能仍将是驱动大部分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能源成本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大规模对碳基能源的应用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机器、汽车、火车、飞机、家用电器,都是能源利用的不同场景。

但碳基能源带来的副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又是全人类可能面临的毁灭式的风险。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替代碳基能源,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二次能源革命,会直接对所有人和所有行业产生深刻影响。

除了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很多行业的发展还是由其独特的科技发展驱动的。

基因技术驱动着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的发展;

纳米技术驱动着新材料、新化工的发展;

量子力学的进展带来了量子通讯、量子计算等等。

每一次科技上的突破性进展,都可能推动诸多相关行业的迭代变化。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新世纪的新一代企业家,很多将出自科学家、工程师群体。

之所以科技对产业的影响大,是因为这种影响是长期甚至是永久性的。

相对来说,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对行业的影响更加直接,但一般有时间限制,以五年到十年为单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历了数次重大的产业政策调整: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包产到户、发展乡镇经济、对轻纺工业的支持;

90年代对基础工业的重视,2000年后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全面嵌入全球产业链、鼓励产业升级;

到最近十年去产能、调结构、经济双循环、全面聚焦科技和创新。

每一次政策调整都造就了产业投资的大周期,催生了一批行业新锐,但同时也淘汰了一批跟不上步伐的旧产能、旧企业。因此,读懂政府的政策方向,在中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理解产业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要做好宏观、中观、微观的事情。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刘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