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中年已至,大大小小的葬礼参加了不少,却对于办丧事之具体操作从未用心去了解过,前几天村里有老人去世,应邀前去帮忙泡了几天茶,亲眼目睹了其经过,有点感触,遂拿笔记在这里。

(一)

想来,中国人还是敬畏鬼神的,所以办丧事其主要也就是请法师(和尚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再就是通知所有与死者有关的亲朋好友前来参加葬礼,送葬告别。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1)

中国是礼仪之邦,尤其民风相对淳朴的乡村,有的是更多的前朝遗留下来的传统。乡村办丧事,要的是热闹,多的是礼节,其繁文缛节之多,只近日在读《红楼梦》的秦可卿之死中读过相似场景。

吹鼓手来了,帐篷来了,便有人帮忙搭帐篷,布置灵堂。将死者置于他家堂屋上方,拉起一道黑色幔子将堂屋上下隔开,幔子前摆一张桌子,置香烛、亡者遗像于上,桌子下方搁一溜铺垫(这溜铺垫可供三四个人一齐拜跪,是为吊香客准备之必需),等四方亲朋好友前来凭吊瞻仰遗容,是夜烧掉死者生前所有衣物。再在这里补充一下,听村里老人说,死者放入水晶棺时,手上足上脖子上都有线绑着,谓什么齐头线,我还没弄懂,我又怕看死人,所以不详写。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2)

死者的家在办丧事其间称孝家,其儿子便称孝子。自己的父母大人不幸去逝,孝子先得往各方报信。报信时,遇长辈,孝子皆要双膝跪地(曰下礼),明确告知,自己的什么什么人去世了,需要请人帮忙或其他。就算现在科学发达,手机普及,死讯传播快,这些礼仪也是不能少的。

抽个时间,孝子与族里几个有头有脸的人是要聚在一起议事的,预算办丧事所有的支出和请帮手等事宜。

最先请到的人是提堂官,再由提堂官代替孝家请其他帮手。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3)

帮忙的就在自己村子里请,在族间或组里一户请一个成年劳动力来帮忙。一般要请三四十个帮手。

那么,在这里读者或许要问,请这么多帮手干嘛呢?其间要给工钱的么?这些你们都不用操心,老祖宗都有遗留下来的“潜规则”,因谁都是要死的,故,办丧事所有帮手都为义务劳动,并不言工钱,至于,谁该做什么,这在村里也会有一套完整分工。做饭是谁?炒菜是谁?端盘子的是谁?接客的,泡茶的,扫地的等都会有明确记录。到时候,会立一个壁单,将所有帮手名字如何分工都用白纸黑字写上去,贴在墙壁上。帮手多了,肯定要人管理,提堂官就是管理这帮帮手做事的。提堂官由孝子亲自委任,所有帮手都听从他一个人指挥调遣,壁单上最前一个的名字便是他。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4)

提堂官最先请来,他来了,便运筹帷幄,都需请谁做什么,他都得了如指掌。他心里有数了,便代替孝家请人了。壁单拟好后,让我们来看壁单。壁单是古代书写行式,看时由右至左看过去,而我转述则依我看的口吻来列。

提堂:某某(这里一个人的名字)

煮饭:某某(这里两个人的名字)

厨房:某某(这里六个人的名字,厨师算在内)

走办:某某(这里六个人的名字)

陪东:某某(这里四个人的名字)

茶水供应:某某(这里四个人的名字) 

八抬:某某(这里写八个人的名字) 

还有放鞭炮的,香灯师、香灯师助理等其他都有明确记载。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5)

族里那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般都被请去做陪东。陪东就是陪客人或应酬用的。陪东到时候要领着孝子前往后家屋里报信。后家屋里即死者生前的娘家,又称后祖。村里办丧事时对后祖是特别重视的,这个在后文会提及,不做详细说明。孝子往后家屋里报信,先放鞭炮,再下礼,要言词恳切地请后家。

报完了信,孝子就可以日夜守护死者灵前,有各方客人便会前来吊香。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6)

吊香的,需自带鞭炮前来。孝子见到吊香的来了,赶紧四肢着地,头埋下,匍匐于灵堂左侧,陪东立于灵堂右侧。吊香的将鞭炮交于放鞭炮的,啪啪啪,鞭炮响了,唢呐开吹,锣声当当响起,凭吊者面对死者跪于铺垫上,拜四拜,向陪东作一个揖,陪东还一个揖,吊香的扶起孝子,随陪东的指引进入客房,在客房内坐下,陪东端出酒来,还有瓜子、花生、水果这类点心,陪坐一坐,泡茶的送茶来,喝茶、抽烟、吃酒,叙叙客套话,陪东相送。

吊香这一节情形算述完。

(二)

乡村办丧事,孝家在守灵其间,白天还好,到了夜里,漫漫长夜,很难熬。再说哪家死了人,也不可能太冷清,于是,到了夜里,是需唱夜歌的。夜歌是老一辈的传统。我在想,将来的某一天这项民俗是会彻底烟消云散的,如某些地方的山歌一样,成为不可复得的记忆。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7)

见有人去世了,村里一些会唱夜歌的就会你喊我我喊你的相约于一个晚上奔往死了人的家里去。

夜歌之前是不谈钱的,随着人们家里经济越来越宽裕,而唱夜歌到底也算费力气的事,于是从不谈钱到现在的算一个工钱。一个成年劳动力一天的工价是多少就定多少,开150块的有,开200块的也有,记得上次那谁上还在笑呢~说如今会跳能挣钱,会唱也能挣钱。唱夜歌的钱一般由死者的女儿出(若没有女儿,侄女孙女也行,若什么都没有,才由儿子来承担)。

夜歌是送死者上路的,主要是怕死者去黄泉的路上孤单,也可以说是帮孝家守灵。来唱夜歌的一般先吊香,香吊了,就会坐在灵堂里等。

夜歌夜歌,夜里唱的歌。

唱夜歌的地方便是死者停放的地方。唱夜歌,少不了要一面鼓。等窗外天色渐渐暗了,唱夜歌的人便将鼓咚咚敲响,再就着鼓点说一套唱词,曰:开歌场。开歌场就如我们写作文交待人物事件一样,有的还有一套颂词,赞颂孝家的,具体什么我弄不明白。夜歌唱的是如《三国演义》、《薜仁贵征东》等传记。唱夜歌,会有问有答,有唱有和,可以分两个派系,那些喜欢唱夜歌的人大概也是卖弄才学罢?他们问那传记人物的出身,故事等,有板有眼,也喜欢明争暗斗。因唱夜歌斗输赢,所以喜欢唱夜歌的老人对传记是相当熟悉的,打个比方说,就《三国演义》,他们可以知道张飞字什么,家在哪里,使的什么兵器等等。唱夜歌,有韵律(四言八句),有声腔,有长短句(像做诗?搞不太清白的,这里面有学问。)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8)

鼓儿声声敲起,夜歌一唱一和,会让整个灵堂不再凄清,显得热闹非凡。夜歌要唱一夜的歌,比现在那些歌星开演唱会更累些,所以其间,孝家会安排一陪东相陪,递烟,泡茶者送茶,夏天风扇,冬天火炉,都是不能少,间或还有瓜子、花生、糖果供应。

夜歌从天黑开唱,一直要到凌晨四五点钟才能散场。半夜十二点,孝家是需供应宵夜的。这个宵夜,席面也是八个菜(孝家家境好的可再加两道菜)。因是宵夜,故不曾有米饭,用面条,粥来替代,夜宵罢,继续开鼓。

夜深了,人声传不远,唯鼓声随着清清夜幕传出老远,咚咚咚地敲着。

凌晨了,孝子需跪在家门前路旁,燃一挂鞭炮相送,劳烦他们辛苦,末了,走在最后的一个人扶起孝子,不提。

乡村丧事,夜歌必不能少,看停灵长久,若女儿多,可唱两夜三夜不等,但是,一夜夜歌是惯例。

夜歌到了我这一辈,都不去学了,嫌它丢人,时代向前慢慢发展,淡出人们的视线已成趋势。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9)

办丧事停灵其间夜里除了唱夜歌,有的还要唱戏。这戏便是地方的花鼓戏。花鼓戏虽比不上京、昆剧的名气大,但总归是戏剧的一种,一样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我不喜欢看戏,主要嫌它啰嗦,其间故事也太老套,都是些才子佳人之间的分分合合,所以不喜欢看。不喜欢看,也就不用详写。

(三)

终于风水先生看好了下葬之具体日期,灵屋也扎好了,也便到了正式请法师做法事的超度时期。

要请法师做法事,孝子孝女们的配合是必须要的。我认为要孝子孝女们配合,可能主要也算还逝去的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做法事,也便是村里人所说的做道场。道场,就是一场一场地做,每做一场都有一场的名称,什么成服啦~什么请水啦等等,我不是和尚不知道那么多名堂,问公公婆婆他们好像也不知道,只晓得做法事其间,那些法师们都要拜好多拜。法师怎么拜,孝子孝女们也跟着怎么拜,有时,还要跪在地上老久听和尚念经哩!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10)

因为有的法事必须要旁人配合,所以,与死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友们都将到场,来成服(穿白衣),来吃饭(请柬上写的先期)。

法师来了,先开坛建屋竖幡,之后便要求孝子孝女们成服着装了。着装时,孝子(孝媳)们披麻戴孝,其他人皆穿白衣,头戴白缟,这便是成服。等孝子们穿上了白衣,便可以只安心做孝子,跟着法师跪拜,亲戚法师们的吃喝都由村里帮忙的人完成。(当然,食材由孝家提供)

厨房的人便做饭炒菜,泡茶的烧水泡茶,放鞭炮的放鞭炮,陪东们帮忙接待各方来的客人。到吃饭时间了,走办摆桌、扫地、上菜。做八抬的,帮忙修建坟墓,安排到时候死者要走的路线、修路等等。各个岗位明确分工了,相互配合,致力于帮孝家将丧事办得热热闹闹、有条有理。

因为每个人脾性不同,如果提堂官管理能力有限,或安排不合理,有时候也有点吵吵闹闹,但一般不会影响大局。

开始做道场了,会更热闹。若是一天一夜道场,当天的晚饭便会来很多客人,而三天两夜道场的,要到第二天晚上所有的客才来。所有接到请柬的客人都来了,凭吊的凭吊,叙旧的叙旧,吵吵闹闹,哀哀哭哭。鞭炮声、锣鼓唢呐声,法师的念经声,人声,灵棚里还架着放高音喇叭声,一片喧哗,烟雾缭绕,各式花圈框匾摆满灵棚,到了夜里便灯火通明。关于接后家屋里人有礼仪,特意一写。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11)

上文有说,后家便是死者生前的娘家,子孙后代的来脉之处,所以也称后祖。我们的先祖,在封建时期,看不起女人,(有孔圣人的话为证: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办丧事,倒是让女人的脸面――娘家风光了这么一回。办丧事期间,对后家来人是很重视,听我叙来。

后家的人一般都是聚在一起来的。一队人马浩浩荡荡,逶迤而来。现在都兴请洋鼓洋号,有的后家屋场大,还要扎龙。看他们举着龙,吹吹打打,越来越近。

“后家来了!”办丧事这边老早就有人飞跑进来报信。法师们停掉做法事,叫上孝子孝女们,大家都来接后家。孝子孝女们为显示自己恭敬,都得在半路就跪地迎接。(其中孝女是必须哭泣以示哀伤,据说不哭,后家人有权力打哩!)这时候,这边和尚们的吹鼓手将唢呐吹响,那边洋鼓洋号、鞭炮大炮一齐放,热闹极了。如果后家有意扎龙,在接后家的时候肯定是要讲酒的。讲酒时,鼓、唢呐都停住,孝家敬酒与后家,两方各派一个能言善道者讲话,讲些冠冕堂皇的客气话。酒讲完,才进得灵棚而来。后家进来还是要再吊一次香的。因为死者尸体在灵堂给法师们做法事,故对着灵屋拜。这时也是很热闹,后家的男同胞们都三四个一起拜灵屋,孝子跪在一旁不动,拜毕,由陪东用一个纸扎的白色灯笼做路引,引至一间上房,坐下休息。

休息时,上水果、点心、瓜子、花生,泡茶的进来敬茶,陪东领着孝子向后家不论男女老少都一一下礼。

后家休息一会儿,便可以吃晚饭。

这时的饭便是正席,之前的要随便点。正席是有讲究的,上什么菜都有名字,生活困难时,上八道菜,现在都有十二道菜了。是正席,便分座位,有长幼尊卑之分,《增广贤文》上不是有句话叫“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八抬与后家那边的人都是有特殊优待。八抬是死者要他们八个帮忙抬上山,劳苦功高,而后家则是来脉之处,应当尊敬。他们的桌上,分别用白色纸牌分别写上“八抬”“后祖”的字样。

正席吃饭其间,也讲究礼节。先陪东带领孝子来安席,孝子手执孝棍伏跪在地上,锣儿敲响,一个唢呐手站立一旁吹起唢呐,两个陪东分别在每一桌作一个揖,客人都得从座位上站起来还一个揖,席安好了才开始下菜(孝子退回时走路只能一手手执孝捧,低头含腰地被陪东带着走),菜下至第四道时,孝子再来跪地,陪东手执酒壶来给每一桌敬酒。其间,提堂官站立座位中间要发表一通致词,代孝家答谢各方来宾。饭吃了,做一夜通宵道场。

这一夜里有拜塔、过奈何桥、打灯等必要节目。这一夜是最热闹的一夜,热闹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就要抬死者上山去掩埋。我们这里一般埋了人再回来吃早饭,但还是得依风水先生看好的时辰。如果是先埋人再吃饭,帮忙的八抬们必须要厨房进行打点,这个打点便是如今常说的打牙祭。

时辰到,八抬们抬出村里公用的龙杠,将棺材用绳索绑好,法师起动,绕棺材走几圈,让亡者魂魄跟随尸体一起离去。

此时棺材出,哀声震天,孝子孝女们伏棺哀哀而哭,鞭炮一路齐鸣,在各路亲朋好友的护送下,八抬抬着棺木往山上走去。若经过村里其他邻居家,邻居们便会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出殡一样,打路祭。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12)

到了指定地点,八抬掩埋棺材,众人送上了山,便可回转。

上面写完夜歌,本欲写扎灵屋,我想一想到最后来写。灵屋是死者去阴间要住的房子,当然不能少。灵屋是纸糊的,骨架是竹子,金碧辉煌,里面造型极为复杂,各式亭台楼阁应有尽有,我在想《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应该比它逊色许多,人世间见过的最美的房子应该就是以它为模型的。扎灵屋的工匠是在死者一去世就该去请的,工匠完全扎完要好几天。扎灵屋的工匠除了扎灵屋,还要扎好多的小人大神,有的是供和尚们做法事用的,有的是帮死者做护法的。灵屋扎好后便抬到灵堂一侧。法师给亡灵尸体超度,而灵屋则为后来的吊香客吊香用。灵屋到最后是会被烧掉的。

边远山村丧事(乡村丧事纪实)(13)

灵屋一烧完,各路亲友饭也都吃了,灵棚拆掉,孝子孝女们脱掉身上的白衣,热闹了几天的屋子又重归寂静。三天后,孝家回请村里帮忙的吃饭,八抬将坟巩固,再次祭拜,丧事也就完了。

人的一生只是一个过程,无论多么热闹,终归寂静。我拿笔零零碎碎凭我自己的感觉记下这么多,其间肯定有些事是不相符的,具体细节要依当时情况而定。既然无法十全十美,但也算给后人留点纪念罢了。

【作者:梦驼铃】【编辑:喜有此李】【湘韵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