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电视剧司召开两场视频会议,详细探讨了脱贫攻坚主题剧《脱贫十难》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我们的新时代》的选题思路、故事题材、剧本结构等问题,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持续推进创作进度。

作者:广电时评编辑部

“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连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多场视频会议,推动各项工作积极展开。3月25日,总局电视剧司召开两场视频会议,分别为脱贫攻坚主题剧《脱贫十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视剧《我们的新时代》的创作研磨创意、碰撞故事线索。

会场一:《脱贫十难》召集“跨界编剧”

上午9点整,《脱贫十难》的14名编剧、3名驻村第一书记、3名长期拍摄脱贫攻坚题材的编导(导演),文旅部、中科院、国务院扶贫办等机构相关人员,牵头制作方江苏台幸福蓝海的负责人等“走进”同一间“会议室”,开始《脱贫十难》采访调研视频会。

“这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时代报告剧,年初确定选题,时间紧、任务重,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采取网上会议的方式,抓紧推进采访调研工作,以便艺术创作快速展开。”会议开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快速“开题”。

“跨界”合作搞创作,“融合”发力添灵感,是这场视频会议的目标。

脱贫攻坚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反应这一时代主题的电视剧创作同样很有难度。对于一部时代报告剧而言,编剧对于“时代”的把握尤为重要。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周久才对于本剧从“十难”角度切入表示赞同,他说,脱贫攻坚不止“十难”,但是抓住几个关键性、规律性、方向性的“难”,既能很好地反应脱贫攻坚主题,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对此,中科院地理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助理齐晓波也有类似见解,“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十难’更能体现出脱贫攻坚的‘精准’”。

视频会上,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杂志总编刘晖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秘书长薛红星分别从我国扶贫开发政策演进、扶贫新角度等层面为编剧提供宏观思路。

切准时代脉搏,建立在真人、真事基础之上,再进行艺术加工提炼的故事才能支撑“报告剧”的框架。按照规划,《脱贫十难》是系列单元剧,将用20集讲好10个脱贫攻坚的故事。视频会上,几位驻村第一书记、编导(记者)用自己的亲历与编剧进行“碰撞”,为编剧提供了更多生动的故事。

“我看到剧本里涉及一个‘告黑状’的故事,真是感同身受,我就是一个曾经被‘告黑状’的第一书记”。贵州省安龙县笃山镇坡老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宗策刚到村里的时候,带领大家发展电商,村民不理解,“联名上书”要“退回”这位驻村干部,带着委屈与韧劲,黄宗策将村民带上了电商致富路,村民又再次“联名”申请留下这位黄书记,今年已经是他驻村的第五个年头。如今,他所在的村已经是有名的“电商村”,疫情期间村民还通过网络向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捐献了自己种植的铁皮石斛。

对于编剧而言,这样的“矛盾”对于戏剧冲突而言必不可少,同时,“贫穷”是这一系列故事的起点,那么,最初的“穷”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深层次原因?驻村书记又有怎样的“难”?对此,与会者也给编剧讲述了许多超出想象的故事细节。

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樟坡村第一书记邱孝回忆,“想到了穷,没有想到那么穷”:村里集体产业为零、没有医务室、没有路灯,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5个;广西省玉林市兴业县小平山镇宽畅村第一书记林锋回忆曾摔倒在田里“绝望”地躺半个小时;农影中心编导(导演)黄芳、康海静、李海燕讲述了长期跟拍经历看到的“教育扶贫”“观念致贫”“易地搬迁”等故事。

来自一线的故事丰富着《脱贫十难》的剧情,而随着视频会议的进行,剧集未来的“主角们”越来越有活力、主线越来越清晰、画面越来越丰富。

在长达3个小时的视频会议上,尽管每一位发言者都以最快的语速讲述,但许多精彩之处仍是“点到为止”,发言者的结束语都是“会后我们继续交流”。在进行简短总结时,高长力对《脱贫十难》提出了三点创作要求:一、编剧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社会条件允许后必须到深入一线去了解这些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故事;二、创作不要回避矛盾,以“十难”为创作起点的电视剧,不可避免要涉及一些问题,这也是戏剧性矛盾冲突所在;三、作品要反映小人物,不要英雄化、概念化。“《脱贫十难》这部剧要真实、平实、不贴标签,这样才能把脱贫攻坚的故事讲好。”

会场二:头脑风暴,共议《我们的新时代》

“我们下午再好好地讨论一下,看看我们新时代是有什么特点?我们要讲的故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理解的新时代精神,就是各行各业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精神。”

下午3点整,一场关于《我们的新时代》创作策划的“头脑风暴”视频会议“接棒”进行,多位纪录片、新闻节目、综艺等领域的资深创作者参会。会议伊始,高长力提出了会议的主要诉求。

《我们的新时代》是由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作品,为系列单元剧,初步设计由6个短剧组成,每个短剧6到8集的体量,主要讲述青年共产党员的故事。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系列单元剧,找到契合主题又各具特色的好故事,无疑是推动《我们的新时代》项目落地的重要基底,因而在这场会议上,“找故事”成为了大家发言的共同思路。

“你眼睛怎么那么小?”“小眼睛迷人。”

这是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创始人、制片人、总导演马志丹与排爆手王铭初次见面的对话。

马志丹在发言中,一共分享了五个人物故事。首先讲述的是她拍摄的纪录片《青年强·中国强》中王铭的经历。入伍8年,王铭从一位不会叠军被、冬天躲在被窝里边掉眼泪边吃冷馒头的少年,成长为了合格的排爆手。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经他亲手处置的手榴弹、爆震弹有几十枚,销毁TNT炸药300多公斤,火雷管近7000枚。年轻的王铭常说,“我一定要出人头地,人家能干得出来的,我也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电视剧内容管理细则(总局电视剧司一日两场会议)(1)

排爆手王铭。

此外,“黄河母枣”守护者张亮、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郭显磊,以及从微软工程师到“职业破烂王”的汪剑超等人的人生故事,也让与会者频频感动,马志丹在分享中也数次哽咽。

上北大、拿冠军,成为海军陆战队的队员, 90后女兵宋玺与屠呦呦、杨绛等被《人民日报》列入三八妇女节特刊;16年被摔284万次,这名普通的中国国家柔道女队的前陪练员刘磊磊,让半个体育圈的人都为他点赞。

电视剧内容管理细则(总局电视剧司一日两场会议)(2)

宋玺(左)、刘磊磊(右)。

创作出《挑战不可能》《欢乐中国人》等知名节目的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助理左兴,则分享了宋玺、刘磊磊等人的故事,并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总结出“真实、极致、富有时代精神”这三点寻找故事的准则。

会议中,从大年初一便前往武汉报道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广播编辑部副主任郭静也结合近期的经历阐述了对创作具有时代精神作品的看法。“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郭静认为,这个论断可以为时代作品破题提供抓手,“好多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到这样一个矛盾当中来。写人物、讲故事离不开矛盾冲突,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便具有这个时代特点。而在人物塑造上,则要直面人物内心,探究人物在时代中的幸福与激情,困境和恐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联播编辑组制片人、高级编辑张宇珺也表示,“我们拍《我们的新时代》,要拍出时代的复杂性,展示有层次的国家机理,这比起让外界单方面了解我们的成就,更符合我们国家的利益。”

与上午的会议相呼应,来自纪录片、新闻节目、综艺、广播剧等领域的创作者下午集体“跨界”,为《我们的新时代》的创作谈经验、提建议、找对策,推动创作进度。正如高长力所说,艺术门类不同,但是创作规律殊途同归,不同艺术门类创作者的经验和看法,对电视剧的创作也会有很大启发。

编辑 | 佘博睿 徐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