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里,北方的史塔克家族的族语——"凛冬将至"。

很多人还会追问,后半句呢?

可惜,就四个字,没有后半句。这句话的意思再浅显不过,却又如国画般留白,暗含形势危急,随时接受挑战和洗礼的紧迫感。

凛冬将至过往已逝(凛冬将至暖阳不远)(1)

而中国人对于"凛冬将至",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向来以农业为国之根本的我们,很早就开始观察日升月降,昼夜长短,四季变化……

于是,上古先民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便有二十四节气,便有了春种、夏耕、秋收、冬藏。

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二分二至"中,"冬至"早在周朝便出现了。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国人认为此刻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即将回升。这符合中国此消彼长,盛极而衰的阴阳理论。"气始于冬至",预示阳气或者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

忙碌了大半年的农家,此时开始修整,并准备一年中最欢愉的时刻——新年。


不过在周代,冬至就是新年。周人测算出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便将其定为新一年的开始。周代八百年的漫长时间,中国人过新年,就是过冬至。到了汉武帝时期,推出太初历,岁首被定在一月。春节与冬至也就是正式分家了。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一直流传至今。


冬至之后,就进入了全年中最冷的时间——数九寒天。因为冬天到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汉代之后,也就出现了如今人们过的"冬至节"。皇帝会亲自主持祭祀。官员们在这一天放假,相互庆贺,被称为"贺冬"。"冬至阳气起,君道长,顾贺。"

古代,普通人过冬至节,比现代人要热闹些。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里,"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次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就是借钱,也得吃顿好的、换身新衣服、祭祀祖先。

现代人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淡了,唯一能与古人相同的,也就是吃吃喝喝。

庆贺、祭祀、过节,最终也都得化到食物里面,才算踏实。但说到吃,又有众口难调的问题。北方人冬至吃饺子,南方人冬至吃汤圆。

饺子的历史应该比汤圆早一些。冬至吃饺子,传说与医圣张仲景有关。而这却是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背景下的产物。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从朝堂上的党锢之祸,到各地军阀的烽烟四起,瘟疫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而张仲景家族聚居的南阳,正是瘟疫的重灾区。

凛冬将至过往已逝(凛冬将至暖阳不远)(2)

张仲景家族属于南阳当地望族,却在十余年间,人丁减少三分之二。面对灾情,张仲景悲天悯人,发奋研习医术,中医四大名著之一的《伤寒杂病论》在此时写成,流传后世,成就一代医圣。但被民间传唱更多的,还是他发明了饺子。

张仲景见到南阳百姓,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就搭起医棚,熬制驱寒发热的药材,做成"祛寒娇耳汤"施舍给乡亲们。被冻坏的耳朵治好了,人们模仿"祛寒娇耳汤"的做法,做成的饺子吃,也相沿成习。如果此说成真,吃饺子的历史就要比吃汤圆早得多。

南方冬至吃汤圆的习俗,起源于宋朝。最初是用糯米饭包着菜、肉等馅料。冬至当天的清晨,妇女们早起做汤圆。"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然后全家作为早餐食用。昭示阳光普照大地,暖阳重回人间。其实,南方的冬天确实比北方难捱,尤其冬夜。

从寓意上,也能看出来南北方的差异。北方人吃饺子是为了抵御严寒,而南方人吃汤圆是为了召唤团圆。糯米粉揉成的圆圆的甜品,与面皮捏合而成的尖尖的饺子,差异确实不小。可从性质上,无非是皮包着馅。区别只在于北方是面皮、南方是糯米面,北方是咸口儿、南方是甜口儿。

可参考饺子和汤圆,无非都是把馅料包起来,煮着吃的食物。可能最初是同源的。

由此,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原始的"饺子",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分别演化了不同的样子。这样一个更原始的"饺子",似乎要比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更早。

除了饺子和汤圆,分列南北方冬至食物状元之下的,北方有馄饨,南方有赤豆糯米饭。

据说,馄饨是为了纪念黄帝。赤豆糯米饭为了防备共工氏作的疫鬼儿子。他死于冬至,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化作疫鬼继续为恶人间。因为怕赤豆,人们就在冬至煮赤豆饭吃,以趋避疫鬼,祛病防灾。

凛冬将至过往已逝(凛冬将至暖阳不远)(3)


远古先民以农为本,靠天吃饭,引发出对自然的崇拜。冬至是其中重要的体现。之后,又附加上万物有灵、祭祀祖先的仪轨。一个气候,生发出了无穷的意义。以至于成为传统节日。即使现在人都知道,耳朵冻坏了是因为微循环不好,饺子吃再多,对耳朵也没多大关系。而且,张仲景发明的饺子,和现在也不一样。可相沿成习,早已成为传统习俗的重要部分。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凛冬之后,坚冰融化,春天也就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