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诸葛亮准备实施第二次北伐,临行前又给刘禅上出师表,这是第二篇,所以称为《后出师表》。

诸葛亮这次重点说第二次北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帝刘备的原因,有当时的环境的原因,不能不北伐,不然我们蜀国将会灭国,诸葛亮看来是北伐之心以定,要刘禅必须同意,同时也是给哪些不想北伐的人敲响警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如何体现自己(学习诸葛亮后出师表)(1)

原文是: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诸葛亮让刘禅不要怀疑北伐,这是我们蜀国的国策,你的爸爸刘备也是同意的,他活着的时候就是托我北伐的。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看来对诸葛亮的北伐,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声音不是很统一,诸葛亮不仅要做刘禅的工作,还要做其他大臣的工作,除了从大的方面讲,还要讲几条实际的观点,让别人都服气。

谨陈其事如左:

一是先拿刘邦说事,说现在不北伐是不行的,不能采取长期相持的策略。

二是拿刘繇、王朗说事,最后孙策强大起来,这是一个失误。

三是拿曹操说事,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要想成功必须冒险一下的。

四还是拿曹操说是,说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我诸葛亮也有失误的地方,这很正常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如何体现自己(学习诸葛亮后出师表)(2)

五是我们时间不多了,战将失去的太多了,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还有士卒一千多人,我们要抓紧时间了开始北伐,不然会后悔的。

六是现实情况,我们蜀国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

诸葛亮从现实情况说明自己去年北伐没有彻底成功的原因,当然也是为今年北伐找各种理由,诸葛亮也开始认为世事难料,想法是好的,因为环境变量发生变化,结果往往不好预测,但是诸葛亮的心还是坚强的,还是想为蜀国建功立业的。

夫难平者,事也。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

这是客观事实,诸葛亮开始写出几个来。

一是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意思是: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

二是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意思是: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如何体现自己(学习诸葛亮后出师表)(3)

诸葛亮也是服气了,知道自己不能胜天,只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看来诸葛亮目的达到了,他说服了刘禅,说服了反对北伐的人,又一次出征!

这一篇文章的知名度不如《前出师表》,但是内容写的很有道理,层层推进有说服力,特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更是诸葛亮的一生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