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解读:
在鲁班门前舞弄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
经典故事: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15天内伐出300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起早贪黑,一连挥斧砍了10天,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结果只砍了100多棵大树。可是眼见动工的日期就要到了,如果木料准备不齐,是要被处死的,这可急坏了鲁班。
有一天晚上,鲁班睡不着,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仔细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他一转身,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大嘴,快速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一只蝗虫仔细观察,发现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在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回来后,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和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要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速度比之前快多了!
这铁条,就是最初的锯。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13天,就伐了300根梁柱。
鲁班特别善于用斧头,几下子就能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整日冥思苦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的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快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而是用着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很费事。鲁班经过改进,做成一把“ L”形的木尺,量其直角来很方便。后来,人们把它叫鲁班尺。
由于鲁班对木工工具的改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2000多年来,木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行家们对他敬重地五体投地。
明朝时,诗人梅之涣来到采石矶,凭吊唐代大诗人李白。采石矶是传说中李白落水而亡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有关于他的传说纷起,并且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梅之涣来到李白墓前,顿时怒气冲天。原来,矶上、墓上,凡是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下诗句。那些文章写得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太可笑了!梅之涣越想越气,不由感慨万千,也挥笔写下一首诗:“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