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文 生生之谓易(1)

研究《易经》,绕不开“何为易”这一话题。说通俗一些,读《易》先要掌握“易”的概念。自古至今,给《易》下定义的学者真不少。就其依据而言,无非四个层面:一是以“—”“- -”为基石,以符号的生成及组合来定义《易》。二是以数字为根基,结合简帛易中筮数、爻题变数找答案。三是读象解易,如以巽类雉、以乾类马等,从八经卦类象组合中延伸出来一套解易体系来讲易。四是以“理”服人,“生生之谓易”即是其一。《易》言象数,为的是明辞(易理)。“生生之谓易”,是研易者给《易》的第一个定义。它符合“得意而忘象”的路数,可算作以传解经的妙论。

《易传》之后,郑玄继承了《易纬》的思想,并提出《易》有“三易”说。所谓三易,即是变易、简易、不易。郑玄“三易”说其实与“生生之为易”的观点不谋而合。“生生之谓易”的第一个生字可理解为动词,意思是滋生、生育、生产、生长。而第二个生字是名词,解读为生活、生命也说得通。“生生”连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生命体萌芽滋生、茁壮生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断地创造生命与社会价值,可谓生生不息。“生生不息”就等同于郑玄所讲的“变易”。这个“变”,既有质变,又有量变。当然了,更多的是量变。另外,作为动词的生字就等相当于“简易”。动物繁衍、植物传粉都属其本能。这种生命本能的消长与代谢,其规律是比较好理解的。然作为名词的生,可视为是“不易”。众所周知,生命是有质量、有价值、有意义的。而人生代代无穷,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由此可见,“生生之谓易”的第一个“生”指生命本体,后面的“生”为生命本体的功用与趋向。在追求生命创造与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简易”“不易”时常隐而不显,人们所能感知的大都是“变易”。“变易”并不是盲目的、无规律的变化,而是“生生”之组合,好比“—”“- -”两个符号排列组合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卦、爻、象之间是有顺序、有规律、有关联的。因此“读象”“时位”“爻变”“乘承比应”“旁通”“消息”“错综”“一爻为主”等解易之法就有高下之分。比如“乘承比应”说,乘承忽上忽下难释爻,比之阴阳难明辞等漏洞。《乾》《坤》二卦就无比、应可言。可见,“乘承比应”之法也难自圆其说。那么,如何才能判定哪种解易之法的优劣呢?笔者以为,符合“生生”之道者,能贯通六十四卦的卦、象、辞者优。反之,则劣。

生命的本体如《易》的“—”“- -”符号,这是源代码。想让源代码发挥作用,少不了“不易”的指示与“简易”的辅助。做一件事,目标是明确的,计划是可行的,落实好每个步骤,何愁不见成效。今本《易》上经以《坎》《离》二卦收尾,下经以《咸》《恒》二卦打头。以史解易者认为,今本《易》的这种排序有讲究。《咸》《恒》二卦先言恋人相遇、情窦初开,变化至《遯》《大壮》二卦,则有了家庭,再由千万个家而成国。《诗经》以《关雎》为开篇,由小我而大我,大类如是。也由此可知,《周易》下经讲人文事理体现“生”的本能,而从《乾》《坤》为开端,用《未济》结尾,更体现的是“生”的功用和价值。“生”的价值体现是有条件的,《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的“生”和“天德”有联系在了一起。“天地之大德曰生”中的“生”既体现了生的本体,又兼顾了其功用与价值。用蒙培元先生的话讲:“生生” 是生命创造,而“天德”是最高价值。“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说明生命创造的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创造,不单纯是一个生命创造的问题。可见“天”或“天德”既是生命之源又是价值之源,生命创造和价值创造合一了。概括地讲,《易传》所讲“生生”囊括了生命创造和价值创造两个层面。一部《周易》,起于《乾》《坤》,以天地为门户,天地鸿蒙,取《屯》之象建国,安身立命。又取《蒙》《需》言学习生活,《小畜》卦蓄势成长,再到《同人》《大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虽说生命与创造的排序有先后之分,但在它们各自付诸行动的过程中更多是同步的,故而称“生生”。生命与创造即是通俗化了的“天道”与“人道”,“生生之谓易”恰如郭店楚简《语丛》所语,“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老子》所说的功成、名遂、身退,无不取“生生”之道。

“生生之谓易”最终还要归结到一个问题。即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生生”的第一个“生”或许源自“天”或天德;后一个生字是生命的实现原则。天是创造之源,人是实现之本。“天人合一”,即是“生生”之道。天德如何,《易经》并没有直言,但天的运行的特征,《易传》有明确指示。《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处“健”为形容词,形容天运行时的状态。而“健”在《帛书易》中是名词,代乾卦卦名。健当名词讲,《乾·象》可断句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两种读断其实表达了一个意思。即乾卦之象是天,天(日月星辰)的运行伉健不息。每个时代,有担当、有作为的君子应当效法天德。这样天人之间构成互为主体的关系。该如何理解天道酬勤并对此加以有效利用呢?大道至简,君子当以自强不息,以求顺时、顺势而为。由“简”而知“变”,即是“不易”。

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谓易”是以“生生”言《易》。“生生”恰好囊括了生命与创造及其对应的天人两重关系。他们之间既互为主体,又能合二为一。可见,“生生”既可以演绎卦爻象,又能说辞明理。因此说,《易》有一通俗易懂的别名,是为生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