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石显专权(独揽大权),显友人五鹿充宗(复姓五鹿,名充宗,代郡人)为尚书令,二人用事(当权;执政。这里是联合执政的意思)。房尝宴见(在皇帝闲暇时被召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宾语前置,因为什么)危?所任者何人也?”

中书令石显独揽大权,石显的好友五鹿充宗任尚书令,二人联合执政。京房曾经在闲暇时进见皇上,问元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导致国家出现危机?他们任用的是些什么人?”

古代文言实词升官降官(中书令石显专权)(1)

上曰:“君不明(昏庸)而所任者巧佞(巧言谄媚之人)。”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认为)贤也?”(特殊句式,是···还是···)上曰:“贤(认为···贤能)之。”房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何以(以何,根据什么)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因为)其时乱(局势混乱)而君危知之。”

元帝说:“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巧言谄媚之人。”京房又问:“君王是明知奸而仍用他们,还是认为贤能才用他们?”元帝回答说:“是认为他们贤能。”京房说:“可是,现在为什么我们却知道他们不是贤能呢?”元帝说:“根据当时局势混乱,君王身处险境便可以知道。”

房曰:“若是,任贤(贤能之人)治(政治清明),任不肖(奸邪之人)必乱,必然之道(规律)也。幽、厉何不觉寤(醒悟,明白)更(另外)求贤,曷为(为何)卒(始终)任不肖以至于是(这种地步)?”上曰:“临乱(形容词用作名词,乱世)之君,各贤(认为···贤能)其臣;令(假如)皆觉寤,天下安得(怎么还会有)危亡之君!”

京房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任用贤能时国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时国家必定混乱,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轨迹。为什么幽王、厉王不觉悟而另外任用贤能,为什么终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后来陷入困境?”元帝说:“面临乱世的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使国家危险灭亡的君主呢?”

古代文言实词升官降官(中书令石显专权)(2)

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讥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乱,盗贼满山,何不以(用)幽、厉卜之(检测自己的行为)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治国有法的国君)能以往知来耳。”

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经知道周幽王、周厉王的故事,并讥笑过他们;可是,齐桓公任用竖刁,秦二世任用赵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乱,盗贼满山遍野,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测验自己的行为而觉悟到用人的不当?”元帝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而预测将来。”

古代文言实词升官降官(中书令石显专权)(3)

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给···看)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出现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受过刑法的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通假字,通欤)?”

京房于是脱下官帽,叩头跪拜说:“《春秋》一书,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天变灾难,用来给后世君王看。而今陛下登极以来,出现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大地震动,天落陨石,夏季降霜,冬季响雷,盗贼制伏不住,受过刑罚的人充满街市,《春秋》所记载的灾异,已经俱备。陛下看现在是治世,还是乱世?”元帝说:“已经很乱,这还用问?”京房说:“陛下现在任用的是些什么人?”

上曰:“然幸(幸好)其(代指石显)愈于彼(比竖刁、赵高贤明),又以为(认为朝政混乱)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

京房说:“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代看现在,犹如现在看古代。”元帝过了很久,才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京房回答说:“陛下自己应该知道。”元帝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里还会用他?”

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录取与黜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知道,民百)。”房罢出(告退),后上亦不能退(使···退职)显也。

古代文言实词升官降官(中书令石显专权)(4)

京房说:“就是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宫廷之中共商国家大事、掌握用人权柄的人。”京房所指的是石显,元帝也知道,他对京房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京房告退,后来汉元帝还是不能让石显退职。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昌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劝导)孝元,可谓明白切至(切直尽理)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臣司马光日:君王的德行不昌明,则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又从何入手呢?观察京房对元帝的劝导,可以说是把道理说得十分清楚透彻了,而最终仍不能使元帝觉悟,可悲啊!《诗经》说:“我教导你是那么的恳切细致,而你却漫不经心,听不进去。”这说的就是汉元帝啊!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10.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11.C(“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是指军中营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C.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12.C(“明确”错)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4分)

(1)面临乱世的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使国家危险灭亡的君主呢?(4分。“临”“贤”“寤”“安”各1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4分。“之”“不齿”“乃”“其”各1分)

14.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①借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让元帝明白国家出现危机是因为君王任用奸佞之人;②借用《春秋》的记载又让元帝明白自己即位以来国家出现了危机;③用委婉晓谕的方式让元帝自己明白所重用的石显就是奸佞之人。(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