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9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庆祝开埠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并举办历史展览会,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老华人女士主持开幕剪彩仪式。她是谁?怎么有资格主持剪彩仪式?

她就是叶亚来的当时唯一健在女儿、时年83岁的叶金兰,而大名鼎鼎的叶亚来则是吉隆坡开埠奠基人、曾经的“吉隆坡王”。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1)

秋长叶亚来主题文化展示馆内叶亚来塑像

清朝初年,承袭明朝的“海禁”政策,将出国视为大逆不道,一律禁绝,如有私出,开刀问斩。但清朝后期,尤其是鸦片战争后,随着《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废除“海禁”政策,使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劳动力合法化,大批中国人被招诱出国。

因此,公元1840年后的100年间,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劳动人民大规模出国谋生。据相关统计数字,每年平均出国人数在10万以上。这些出国谋生的人,足迹遍及全世界,有人戏称“海水到处,便有华侨”。

惠阳秋长周田村叶氏家族成员在此期间也大量远渡重洋,寻找发财致富的机会,他们把出国叫做“过番”。叶氏华侨主要集中在南洋,他们主要从事矿山开采、园林种植以及公共设施修筑等,因为廉价,而且听话,成为南洋殖民主义者眼中的“不持武器而又勤恳的民族”。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周田村老围一名叫叶亚来的17岁瘦弱少年,在惠阳澳头坐上了“过番”的帆船,开启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农历二月初八(3月14日),秋长周田村老围叶联开喜得贵子,这是他的第一个孩子,他的心情可用诗句“二月初八百花香,人间四处是春光”来描述。叶联开遵照叶氏家族谱系,给儿子取名叶茂兰,字德来,意思是茁壮成长,其臭如兰,德厚流光。叶茂兰这个名字比较正式,人们通常称呼他为叶德来,不知何时起又称呼其为叶亚来,而且叶亚来的名头更响。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2)

叶亚来小时候很懂事,经常帮父母干活

此后几年,叶联开和妻子范氏又生了3个儿子,分别是叶茂松、叶茂恭和叶茂宽。叶联开夫妇只是普通农民,家境贫寒,又有4个幼子嗷嗷待哺,日子过得清苦可想而知。开始,叶联开还让长子叶亚来上了本村的私塾,期望其将来识文断字,能有个好前程。但随着后面几个儿子相继降生,叶联开夫妇感到压力山大,迫不得已让仅念了两年私塾的叶茂兰辍学而替人家放牛以赚取微薄工钱补贴家用。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3)

叶亚来私塾念书塑像

慧敏勇敢且豪迈侠义的小叶亚来,就这样成为一名“放牛倌”,而且一干就是五年。在叶亚来13岁时,叶联开又将他送往邻村打长工,替别人耕田种地,小小年纪,经历了困苦辛酸,也领略了世态炎凉。可能就是这段经历,让他养成了锚定目标绝不放弃的坚韧性格。一晃4年又过去了,叶联开一家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还是一如既往的枯燥和清苦。但是已经17岁的叶亚来因了粗重农活的磨砺,已长成一个壮实的小伙子。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4)

叶亚来曾经使用过的农具

目睹早先“过番”到南洋的本族叔伯兄弟经常寄钱回家,盖房的盖房,娶亲的娶亲,家境先后活络起来,叶联开也想自己“过番”赚大钱,但无奈家里人口多,小儿子尚年幼,自己动不了身。叶联开萌生了让大儿子叶亚来“过番”谋生的念头,在征询儿子意见时,谁知叶亚来也早在盘算此事。父子俩一拍即合。

怀揣18枚铜钱,叶亚来坐上了前往南洋的三桅帆船,目的地是马来西亚,因为那里发现大量锡矿。这一年是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

这种帆船的吨位在几百到一千吨,设备简陋,航速很低;船舱空间狭小,卫生条件恶劣,犹如“浮动的监狱”。但叶亚来感到新鲜,兴奋,还有点小激动,毕竟今后也可以像同族叔伯兄弟一样可以往家里寄钱了。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5)

叶亚来“过番”时期的帆船

经历了两个月的辗转颠簸,叶亚来到了马来西亚的第一站——马六甲。族叔叶国驷为他付了船费,并介绍到附近一个矿区打工,做的是修路、挑土、养鱼等苦力活,收入微薄,与其想象的轻松赚大钱大相径庭。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先立足,再寻找机会。

4个月后,这家矿场倒闭,叶亚来转到另一位族叔的杂货店当伙计,此间,叶亚来不幸染上赌博恶习。一年后,杂货店关门,叶亚来再次失业,发财梦还没开始做,就破碎了。叶亚来深受打击,精神颓废,一个人一旦失去精神支柱,很容易罹患疾病。生病的叶亚来感到特别无助,萌生去意,还是老老实实回家种地去吧。族叔给了他不菲的盘缠让他回国,当他返程搭乘的帆船途中加水添粮时,叶亚来也上岸游玩。

谁知,岸上又有人以烟酒引诱其赌博,叶亚来一时禁不住诱惑,加入赌博“战局”,几个回合下来,输得一文不剩。回家的船是上不去了,怎么办啊怎么办?族叔那里也是万万不敢再去的,毕竟自己又干了糊涂事。心下茫然的叶亚来漫无目的地游走,自己也不知道去到哪里。

在雪兰莪一个叫做“卢骨”的小地方,当锡矿场总管张昌见到叶亚来时,这个小伙子神情憔悴但透露着干练干练机灵,于是给他安排一份厨师的工作。但是张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个低眉顺眼的家伙,后来居然成为他的强劲对手,最后居然丧命其手。这一年是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时年叶亚来19岁。

当年的卢骨是个比较大的锡矿场,有近千的华侨在此开矿赚钱,而且以来自闽粤的华侨居多,他们需要一位粗通客家饭菜烹饪的厨师。叶亚来一边干厨师,一边学习采矿技术和矿场管理方法,并且彻底与赌博说拜拜。

3年后,也就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叶亚来积攒一笔为数不少的钱。当时,卢骨涌现各式各样的赚钱机会,心下痒痒的叶茂兰也想一试身手,便前往族叔处认错并借钱,族叔见他改过自新便原谅了他并借给大笔资金。

叶亚来自立门户,做起了生猪和锡矿砂生意,由于头脑活络、经营有方,他多年期盼的发财梦就在慢慢实现。

为拓展人脉,打通各种社会关系,叶亚来在这年(公元1860年)结识了双溪乌戎的华人甲必丹(荷兰语kapitein,意思是管理华侨事务的华侨领袖)盛明利(惠州人)和他的副手刘壬光等人,因此将生意从卢骨迁往双溪乌戎。盛明利对这个惠州老乡印象极好:思维缜密,办事果断且公正,而且身手还不错,于是盛明利任命其为“副总巡”(相当于保安队副队长)。

小杂货店伙计,摇身一变,成了保安队副队长,这个转身显然是华丽丽的。但是,这个副队长差点让他丢失性命!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8月26日,叶亚来在一场派系混战中腿部受枪伤,幸运的是马来土酋拉惹珠玛德救了他,让他脱离险境。

原来,当日双溪乌戎境内两名马来族头领因争夺锡矿场权益而发生枪战,华侨矿工也卷入其中并吃了败仗,而作为华侨首领的盛明利则英勇战死。在这场为期6个月的拉锯战中,共有6000多华工战死或被杀,不幸埋骨他乡。

看到那么多无辜同乡丢失性命,叶亚来锥心痛骨。公元1861年初,叶亚来就任双溪乌戎华人甲必丹,时年24岁。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叶亚来呼吁冲突对立的马来土酋及他们的支持者敦睦修好,并多方游说,终使双方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长期弥漫在双溪乌戎上空的战争疑云因之云开见日,一时间,叶亚来声望骤升。

叶亚来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在任乌溪双戎华人甲必丹时,接触到人和事的范围更广也更深,他根据所了解的雪兰莪和吉隆坡的锡矿蕴藏量,分析出吉隆坡更具发展前景而且必定比雪兰莪富庶、繁华。据传,当地侨工信奉的仙四师爷也曾托梦给他说,前往吉隆坡将大有作为。这进一步坚定了他的信心。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25岁的叶亚来果断辞去乌溪双戎华人甲必丹职务,偕友人邓三、黄波前往吉隆坡。他们的抵达,开启了吉隆坡新的纪元!

在公元1860年以前,吉隆坡只是隆坡河与鹅麦河交汇处(今吉隆坡高士街附近)灌木丛生的沼泽地,一片荒凉。而早在3年前,以惠州人邱秀、叶四为首的几名华侨到此处一个新的锡矿中心拓植垦荒,他们盖了3间茅草屋栖身,这个微型村落便是今日繁华吉隆坡的摇篮。随着锡矿的开采,新矿场的发现,华侨工人也越聚越多,吉隆坡欣欣向荣。邱秀被推举为吉隆坡第一任华人甲必丹,并延揽原盛明利的副手刘壬光当助手;邱秀病亡后,刘壬光继任甲必丹。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6)

叶亚来初到吉隆坡时的街景,翻拍照

叶亚来一到吉隆坡,刘壬光就延请其当总管,因为他知道叶亚来心思缜密、处事机敏,可堪大任。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叶亚来迎娶马六甲郭姓华侨之女郭庚娇为继室,因为出国前家里有个童养媳。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农历五月初五,叶亚来就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刘壬光已于上一年逝世),巴生酋长玛迪代表雪兰莪苏丹阿都沙末主持就任仪式。庆典活动整整持续了四天,最后以在浑浊不堪的隆坡河里沐浴结束仪式。这意味着,叶亚来的人品和能力得到各方的认可。

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并不好当。当时马来半岛还处于封建的分裂状态,各土邦的苏丹日渐失势,而部落土王各霸一方,拥兵自重,经常为了各种权益大动干戈。华侨矿商为了争夺矿地,也互生龃龉甚至发展到武装械斗。叶亚来深知与马来本土人士交好的益处,无论是马来贵族还是庶民,他一概尊重,即使在英国殖民者干政后,叶亚来依然经常拜会雪兰莪苏丹等马来领袖,礼敬有加。对华侨,更是以礼相待、以理服人,务求公正公平。华人之间的纠纷,他采取分类处理的办法,合情合理解决,如矿主之间的纠纷,以甲必丹的身份进行调解;矿区外的纠纷,由自己与叶石(惠州人)共同审理;矿区内及该区人员的纠纷,则由矿主处理。因此,很多纠纷都能顺利解决。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7)

叶亚来前期治下的街景,翻拍照

面对混乱的局面,叶亚来展现出高超的施政能力和管理智慧。治安方面,叶亚来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自卫队,维持地方安全秩序;制定严惩罪犯的条例,做到有法可依。经济方面,实施“强基计划”,修路建桥;后又扩大矿场开采规模,组织矿米运输、销售,大量华工被吸引到吉隆坡。

由于叶亚来得有效治理,吉隆坡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多,很快由一个普通矿区集市,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繁华市镇。

新的麻烦接踵而至,而麻烦的制造者就是此前叶亚来在卢骨做厨师的矿场总管张昌。张昌为吉隆坡良好的发展态势所吸引,因此对叶亚来吉隆坡华人甲必丹的位置虎视眈眈。他先是于公元1869年2月杀害叶亚来重要助手叶四,妄图以此警告、威逼叶亚来放弃甲必丹位置。但叶亚来因与马来贵族的良好关系以及杰出的治理才能,给予苏丹非常好的印象,因此获得雪兰莪苏丹阿都沙末的强力支持。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九月至十月间,张昌倚仗雪兰莪王室拉查马迪的势力,进攻吉隆坡。叶亚来积极应战。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五月,张昌勾连伊斯兰先知后裔玛士何进犯吉隆坡,叶亚来指挥有方,又得到巴生马来酋长的支持,很快粉碎了他们的进攻。当年六月,叶亚来指挥全军包围张昌,来了个瓮中捉鳖,张昌被处死。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八月,玛士何大举进犯吉隆坡,叶亚来损失了700多名战士,吉隆坡沦陷。叶亚来率领残部逃到巴生,获雪兰莪摄政东姑古丁的礼遇,双方还共同策划收复吉隆坡事宜。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8)

叶亚来治下中期吉隆坡街景,翻拍照

但是,经此一役,损失巨大,要恢复元气,不知要等到何时。叶亚来当即决定派其弟叶德凤回家乡惠阳,向秋长周田村的父老乡亲求援。不到一个月时间,以秋长为中心的惠阳叶氏族亲300悍勇子弟组成救援队,紧急开赴吉隆坡。当年11月,叶亚来亲任总司令,率领含300叶氏族亲在内的2000多马华“联军”还师吉隆坡,并于公元1873年3月收复吉隆坡。

吉隆坡保卫战持续了四年,叶亚来临危不屈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品格、清晰缜密的思维以及过人的领导才能,让雪兰莪苏丹叹服。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农历五月初五,雪兰莪苏丹再次任命叶亚来为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巴生、吉隆坡光荣、英勇、胜利而忠诚的华人甲必丹。雪兰莪摄政东姑古丁主持册封复任仪式。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9)

着清朝官服的叶亚来,翻拍照

值得一提的是,身上流着中华血统、骨子浸透中华思维的叶亚来认为自己是清朝子民,因此其甲必丹官服必须选用清朝官服式样,册封典礼也按清朝官员就职礼仪进行。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英国殖民当局正式任命叶亚来为吉隆坡行政长官,掌管吉隆坡一地政务,其权力相当于马来酋长,这是吉隆坡开埠以来仅有的正式官位。同样,英国人也按照清朝礼制册封叶亚来,并配上镌刻有中文和马来文的官印。

上任后,叶亚来在“阁员”赵煜(台山龙溪人)、叶石(叶致英,紫金永安人)、翁寿(惠州永湖人)、丘发(惠州横沥人)、王天泉(新会旧社人)、郭穆桂(大埔上径人)、王聚秀(原籍大埔汉塘人)、曾君斗(惠阳淡水人)、梅华昌(台山人)和马来人者亚者(马来文秘书,专司政府往来文件)等人的辅助下,开始对战后满目疮痍的吉隆坡进行重建工作,他要在巴生河畔重新塑造一座生机勃勃的希望之城!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10)

叶亚来“施政团队”合照,翻拍照

面对倒塌的矿井、焚毁的房屋、坑洼的道路等,叶亚来没有退缩,而是召集同僚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重建计划,并强力推进。

惠州家乡,又一次向叶亚来伸出援手。获悉叶亚来重建吉隆坡缺乏人手时,2000余名惠州男儿应召开赴吉隆坡。于是惠州的能工巧匠,在吉隆坡烧砖烧瓦,兴建砖瓦结构的商店和住宅;在矿场,因倒闭多年,积水严重,惠州来的工匠仿制老家的农用水车抽水。他们是吉隆坡重建的生力军。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11)

吉隆坡市民向英国殖民当局递呈的陈情书(部分)

叶亚来决策有方,幕僚落实彻底,吉隆坡很快再一次焕发了生机。或许是上苍考验叶亚来,火灾和洪灾接踵而至,将他的重建工作化为乌有。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一场大火不期而至,直接将22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正当叶亚来筹划再次重建时,当年12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了吉隆坡,使得吉隆坡瓦砾不存。

换作他人,连番遭遇打击,可能就另择新址进行建设,但叶亚来不这样做。他和吉隆坡市民没有屈服,决心再次重建吉隆坡。他首先整修路桥,把破烂的土路改铺成红泥碎石路,并架设桥梁,疏浚河道,还修通吉隆坡到周边市镇的公路,使吉隆坡成为交通枢纽;接着清理废墟,烧砖制瓦,大兴土木,建造砖瓦结构房屋,完全放弃以前的亚答屋。另外,大力恢复锡矿业,发现并开采新的矿场,并首先使用蒸汽抽水机和电动发动机,大大提高了产能。在叶亚来治理下的吉隆坡锡矿业日益发展,公元1880年至1890年的10年间,锡产量足足增加了10倍。

叶亚来还关心教育事业,并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开设“唐人学塾”,又名“唐文义学”(校址在今吉隆坡李孝式街广肇会馆斜对面),从国内延请一位举人前去当塾师。根据民生需求,叶亚来还建设养猪场、屠宰场,向市场供应猪肉以丰富市民的菜篮子;还创建木薯加工厂,增加就业,雇佣大量马来人,促进马华友谊。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12)

叶亚来治下吉隆坡后期街景,翻拍照

吉隆坡市民向英国殖民当局递呈的陈情书曾说:“更有疾病者,建屋栖止。给养粮口,并行广捨药材,至没故者,频施棺椁。由是士民安居乐业,将见升平有象。”赞颂之意,溢于言表。

有人说,如果没有叶亚来,吉隆坡只会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废弃矿区,哪还能发展成一个繁华的市镇?更别说大大超越雪兰莪首府巴生市。叶亚来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当决无疑议。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13)

叶亚来治下后期吉隆坡街景

从公元1862年到吉隆坡,至公元1884年吉隆坡初具规模并繁荣昌盛,22年间,叶亚来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备尝艰辛,为现代吉隆坡打下坚实基础。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叶亚来萌生回乡意愿,他要进一步反哺家乡。漂泊异乡31年,已成为吉隆坡首富并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事务繁忙,健康受损,他要功成身退,回乡休养。然而,天妒英才,在返乡前夕,罹患肺病,但他坚持以中医治疗,弃用西医。这或许就是一件憾事。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4月15日,因医治无效,叶亚来溘然长逝,享年仅48岁。为哀悼他,马来雪兰莪政府及英国殖民当局均停止办公,并下半旗致哀。叶亚来出殡当日,相关政府机构全体参加殡葬仪式,并再放假一天。

叶亚来先是葬于安邦口某处,1895年广东义山公墓在吉隆坡建成,叶亚来墓随即迁入。每年叶亚来忌日,吉隆坡华人社团都会前往祭奠,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14)

吉隆坡广东义山公墓内叶亚来墓

叶亚来是从惠阳秋长客家围屋走出去的“大人物”,家乡观念极强,始终不忘故土、始终谨记自己是中国人。

叶亚来给清政府捐赠了不少资金,清政府官员出使南洋,他也尽己所能给以极大方便。清政府诰授叶亚来“中宪大夫”“雪兰莪甲必丹”,并赏换花翎和赏戴蓝翎。

叶亚来也极力回馈家乡,多次派人返乡招募劳工,支持他们创业置业,那时惠阳秋长、三和建造的众多城堡式围屋,背后几乎都有叶亚来的影子。叶亚来还在家乡周田村资助建造大型围屋碧滟楼,该楼坐北朝南,总面积2104.6平方米,于叶亚来去世3年后建成。

客家人小赖的真实生活(小小客家放牛倌)(15)

叶亚来资助建造的秋长周田村碧滟楼,翻拍照

叶亚来在吉隆坡对华人也颇多眷顾,并捐地兴建仙四爷宫,该处华人庙宇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落成。里面供奉仙师爷盛明利和四师爷钟炳,前者是叶亚来和华人侨工的精神支柱,后者是开发吉隆坡的长胜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