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誰最中國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首圖 | 多宝塔碑(局部)
咱们中国人常常讲究个“字如其人”,却总忘记“字养成人”。
一个人的字规整有序、浑厚,我们猜测这是一个讲规矩之人,宽厚大气,颜真卿是也;一个人的字秀中藏拙,毫无烟火之气,我们猜测这是一个纯真之人,朴素宁静,弘一法师是也;一个人的字锋芒皆露,游走在边缘,我们猜测这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风姿绰约,宋徽宗是也……
字如其人,一笔一画将字写出,字沾染了人的脾气,汉字拥有了性格,年复一年,性格也变成了文化上的。
字养成人,缓缓写字时常常感到在时间之外,汉字的笔触也变得闲适、静缓;赶时间时,匆匆写字,汉字也全然是一副慌忙的模样,又何况那些渗透在汉字里的文化基因,日复一日对人的养成。
当我们的书写方式从毛笔到钢笔,再从电脑手机打字到表情包,写字的情绪愈发淡了,汉字的性格亦愈发的丧失了。
不知在这图像化愈演愈烈、交流愈来愈便利的今天,我们是否还会在意当初一竖一横习字时的小心翼翼?是否还在意当初知晓每一个字义时的悸动与欢愉?是否还在意文字在笔尖跳跃时,它流露出的欣喜与时间的情绪?是否还在意每一个字的方寸之间有文化流动?
云门舞集 行草
学写字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和学走路、学说话一样重大。
学会了写字,好像就步入了人类的文明,人生之路就不那么害怕了。认识了字,书中的黄金屋与颜如玉会自来;认识了字,书中的浩瀚经验就可以被我们遇到;认识了字,语言就有了另一种光泽,它不仅在话音里,还可以在信件里、沙滩上、哈气的玻璃上。
童年学写字时,父亲总要我们坐姿端正,握笔时要虚空,里面最好留有一个鸡蛋的空间。练字时,先练好那一横一竖,一遍一遍地写,直到我们失去了所有的耐心。
练字确乎是培养耐心和重视细节的,墨与水之间的比例、笔与纸之间的化学反应、手腕与手臂之间的力气平衡、呼吸与情绪之间的相互适宜。写好了那一横,也便学会了堂堂正正做人,学会了守住平衡;写好了那一竖,也便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坚持的意义。
写好一个汉字是不容易的。点、横、竖、撇、捺,每一笔的从无到有,它们之间的关系与顺序,都有其“正”的秩序。
拥有“正”的秩序最好品格的字体莫过于颜真卿。写毛笔字都会从这正楷练起,即便是有飘逸的清风,也是从这正楷中一点一点写出来的。小学生练字会从颜体练起,初学毛笔者也会从颜体练字,就连诸多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有华人的地方,街上的招牌都是堂堂正正的颜体字。
喜爱颜体字,喜爱的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工整,而是那一股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大气、宽阔、厚重、包容,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来,从杜甫的”诗史”中来,从包青天的刚正不阿里来……
一横一竖,守住的不仅是汉字的秩序,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秩序啊。
我们的汉字从哪里来?
艺术家徐冰的作品《汉字的性格》大概了回答了这个问题:汉字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来,从沙沙的树梢声中、从啾啾的鸟鸣中、从每一阵风中、从晨起的太阳和垂垂的繁星中……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支舞,每一个字都是美的想象。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局部)
我们的汉字其实是一种视觉经验,不像英语之类的拼读语言,字母的组合排列,只要常常朗读,便可熟知掌握。汉字则不同,虽然它看起来,也像是笔画的排列组合,但这种组合又是可以组成万物的。
《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汉字同样如此,我们学书法时,从一横练字。这一横可以是地平线,升起了太阳,是“旦”字;这一横,能长出万物来,是“土”字;这一横,还能装下大千世界,是“天”字;这一横,可以退缩为一个点,如高峰坠石;这一横,可伸可屈,可上可下,可左可右,调动着我们的想象。
汉字的想象,只需要看一眼,就有心领神会的画面感。
读一首诗,唇齿之间发出来的平平仄仄是美感,看在眼里的字字句句更是美感。就拿最简单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说,一句诗里,高低远近的空间都有了,现实的皎月与思念的故乡都有了,这一串字也好像穿过月亮,穿过故乡了。
原来,我们的汉字本身就是一首诗,浸入肌肤的、体会过万物的诗。
西方文化是重认知、重逻辑的,英语里什么词性加什么后缀,规则里写得明明白白,这样的秩序不失为一种工具性的。
而中国汉字养成的是感知文化,一则大部分汉字来自山河与故人,二则书写的经验是不被重复的。我们的“行书三帖”《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哪一贴的笔触不是情绪使然,不是用情至深?哪一贴又是可以复制的?哪一贴不在历史的长河里惊艳了不同的生命?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画家韦羲回忆过一段“悠悠”的日子:
午后的阳光穿过天井,折进窗子,风吹动屋后高高的尤加利树亿万片叶子,远得像秋天的雨声。我一笔一笔临摹,前厅,父亲在案上剪裁,母亲踩动缝纫机,声音断续复断续,和着屋后如雨的风吹树叶声,日子好长。一笔一笔临摹之间,唯觉自己坐在时间的外面。
“一笔一笔”、“坐在时间的外面”这字眼深深触动了我,因为我也是这样的。每次写字的时候,时间都会慢一点。用钢笔写字是一种童年的慢,慢在认真,慢在严肃;用毛笔写字是一种古老的慢,慢在纸墨相晕,慢在古今相通。
现在我们的书写方式变了,电脑打字的声响噼里啪啦的,打出来的字都一样,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只是这些汉字好像没有了性格,也没有了感情。从前那般三个月慢悠悠地把家书寄到游子手里,那份见字如面的恸哭,大概鲜少有人能体会了。从前三年小心翼翼珍藏情人眼泪写下的情书,那份见字如面的伤怀,大概也鲜少有人理解了。
渐渐的,汉字也沦为了一种工具,供我们交流,而不再是心的照物,更何况在时间之外,与它共同成长,像小时候一笔一画写字那样。
汉字危机了吗?可能大多数时候我们体会不深,或者察觉不到,毕竟我们交流的语言是汉字。但汉字中微妙的触觉无疑是渐渐淡去了。
汉字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认知的工具,干巴巴的在那里承载着知识,消化了知识,就可能掌握一项技能。汉字的性格我们不太关心了,它的平衡秩序、它的画面之美、它的想象空间、它使得时间变慢的能力,它需要的耐心,全部在这信息过杂的世界里无声息地淹没了。
汉字的性格被稀释了,我们的文化性格一定程度也稀释了。我们越来越迷信认知带来的安全感,却也越来越忽略了感知带来的美感。
当然,还有很多人在坚持每天写字,就像徐冰所说,“这可能也是在这个容易失去坐标的时代里,自己找到的一种平衡的方法。”也有一波一波的“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在学习写字,只是不知长大之后,慢慢不写字后,会不会也有同样的文化乡愁,来自那份书写经验的疏远?
-参考资料-
徐冰《汉字的性格》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