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尼姑在山中隐居四十多年,但做出的素斋却震惊了世界名厨。

她的素斋被《纽约时报》评价为,超越米其林三星的美味。

美食纪录片《主厨的餐桌》,更是在一开始就说,她的每一次烹饪都称得上一场御前表演。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1)

这个尼姑的名字叫做静观师太,住在韩国首尔的白羊寺。

她一方面对佛法钻研颇深,一方面又酷爱美食和厨艺。

她正在做自己拿手的素斋,一只简单的白莲藕,经过切片 腌渍 摆盘,便是一道带着禅意的三色腌藕。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2)

但斋食其实和人们理解的素食,还有一定的区别,按照静观的话说,斋食也是一种修行,要帮助僧人们维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因此他们的斋食里,除了肉蛋奶这些荤食外,大蒜、洋葱、大葱、细葱和韭菜,这些刺激性强的调味品也不会出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使用调料,这么多年来,静观尝试过制作各种调料。

她喜欢用盐、大豆酱和辣椒酱自己手工调制,或者是用植物的汁液,比如姜黄 川椒 和紫苏叶,比如这道三色腌莲藕,就是用三种调料腌制而成的。

虽然要遵循寺庙的传统,静观却从不固执死板,她经常会把植物叶片或者果实,放进嘴里尝尝味道,看看是否可以作为调料品制作斋食。

同时,静观做饭从不放糖,,她认为糖有防腐的作用,会让菜品变得不新鲜。

摄入糖分同样对身体不好,所以在她做的菜品里,糖是不存在的。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3)

而在众多的调味品中,酱油是静观最为喜欢的一种。

但和市面上常见的配制酱油不一样,寺院里的酱油都是一代代的,僧侣们亲手酿造,酿造的时间几十年到一百年都有。

一方面这确保了酱油味道的多样,一方面也是修行的传承。

静观师太说:“ 通过制造酱油,我得以在先人的智慧中复活,如同他们新生,何人与何时不再重要。”

使用着这些简单平淡的调料品,静观把做饭当做一种修行。

虽然寺庙距离首都只有两小时车程,但这里却远离尘世的喧嚣。

每天 在悠扬的晨钟暮鼓中,静观从容地执掌着厨灶,也践行着僧侣的修行。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4)

如果不是静观师太自己说,你可能真的猜不到,她已经将近60岁。

而她的僧侣生涯竟有40多年。

她出生于一个美满的大家庭,从小就喜欢给家人做饭。

父亲经常对她说,一个女人应该能用麦秸做出7道菜,只有这样他才值得拥有一个好丈夫。

但年幼的静观师太却回答说,自己从来没想过找个丈夫嫁人,她希望自己能生活在深山中被大自然环绕着度过一生。

那时这只是她的一句气话,父亲却担心地掉了眼泪。

因为静观从小就和别的女孩不一样,没想到后来竟真的一语成谶。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5)

17岁那年母亲去世,这让静观师太悲痛欲绝,她不能接受自己最爱之人的去世。

也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承受这种痛苦,于是她毅然选择了出家。

然而寺庙的生活,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僧人们每天需要三点起床做早课,然后生火做斋食,6点吃完饭再次诵经念佛,等到九点再诵一次。

因为年纪小静观总是缺觉,经常偷偷的跑去睡觉,甚至有一次她坚持不下去,想要父亲来接自己回去。

父亲以为她回心转意,兴奋的带着几个兄弟姐妹来接她,但等到父亲来了之后,静观又后悔不想回去。

于是在寺里长辈的周旋下,静观最后顺利的待了下来,她开始为僧侣做斋食,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6)

70岁的父亲曾经十分担心,特意跑来寺庙里住了一个月,想要体验她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

住了几天后,父亲有些发愁,说光吃素食人怎么能活得下去?

一天晚斋时他忍不住抱怨,想要静观下山去生活。

当时静观没有说什么,但第二天 她用麻油和酱油,精心制作了一道酱油酿香菇,让父亲在山里的小溪边品尝。

那是僧侣们能吃的最好的菜,尽管只用了最简单的调料,却鲜美无比。

父亲吃了后激动的表示,这比肉好吃多了,有这种美食和美景,那我就不用再担心你了。

这之后父亲安心的离开了寺庙,就在离开一周后,对女儿放下心的他安然去世。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7)

如今,静观已经能够平静的提到父亲和母亲的去世,那曾经是她最大的心结。

与此同时,除了寺庙僧侣和厨师的身份,她还是韩国全州大学厨艺学院的老师,主要教授的就是素食。

她说,如今年轻人的饮食习惯正在变得西化,垃圾食品和快速食品冲击着大家的生活,她希望通过传递自己的饮食观念,让大家都吃健康愉悦的食物。

为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她不厌其烦的穿梭在城市和山林之中,也从不在乎什么评比和升级。

这和西方的厨师极为不同,为了能获得星级、奖项和好评,西方大厨都会想方设法加工菜品,或者在菜品中加上专属于自己的一笔。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8)

但在静观师太的菜里面,却没有这些私心和自我,她不需要竞争和名气。

只需要吃的人能静静坐下来,排除一切杂念专心享用食物 限享受生活。

一个人只有专心的对待食物,才能够从食物中汲取能量。

如果做的人只想着荣耀,吃的人只想着一堆杂事,那么再好的食物都索然无味。

静观师太说,她想做的,就是呈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而她首先是一个僧侣,然后才是一个厨师。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9)

她所奉行的观点是回归自然和本心,还有对人生的真挚和热情。

她可以蹲在灶台上,动作有些不雅的品尝味道,但这并无损食物本身的能量。

她可以在顶级餐厅大展身手,也可以露天烹饪山林野菜。

一个好的厨师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甚至是一个哲学家。

她所提供的不单单只是,一份好吃的食物,满足人们的味蕾,而是一种特别的人生和体验。

而其实,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是我们人生态度的体现,有人喜欢山珍海味 五味繁杂,那是对精彩人生的向往。

也有人喜欢粗茶淡饭 简单即美,那是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南普陀经典素菜(出家几十年的尼姑)(10)

看着静观师太简单至味的饭菜,很多人都会产生向往之情。

其实她的美食不见得多么好吃,我们也并不是想吃她做的食物,而是静观师太背后那种,简单淳朴的生活打动了我们。

生活在欲念纷杂的这个时代,想要安静的吃一顿饭几乎成为一种奢望。

不是要为生计发愁,就是忙着教育孩子,或者不停的刷着手机。

有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美食,而是那份品尝美食的时间和心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