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经常被人作为典故引用,这是唐朝时洛阳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

刘禹锡

刘禹锡(公元772-公元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在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起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掌书记,为杜佑所器重,后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今陕西渭南)主簿,不久升任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后来,刘禹锡与柳宗元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很快宣告失败,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边远小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边远小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王叔文们为伎人!)。刘禹锡流放行至江陵,再贬郎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司马。之后多次被贬、调官职,历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外放达23年才奉调回到洛阳,后任东都(洛阳)尚书、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等官职,最后以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洛阳)。会昌年间,加检校礼部尚书。去世时71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

作为洛阳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使人耳熟能详。在刘禹锡的700多首诗中,“洛水伊河、龙门嵩云、东都白马、铜驼金谷”,不断跳跃期间,为宣传洛阳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1)

洛阳牡丹

关于洛阳

关于洛阳,政府主页是“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但一提起洛阳,几乎都有人拿来和西安进行比较,百思不得其解,细究起来,这还是个老话题,因为夏、商政治中心不在关中,所以,从西周开始这个比较就有了。

周武王姬发伐纣成功建立周朝,就感觉到都城在西安对管理新增加的国土不方便,从战略层面决策,让他的弟弟周公旦和同门弟弟召[shào]公奭[shì]营建洛邑,到公元前1039年洛阳城建成。按《尚书·洛诰》记载: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成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开始用商朝礼节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期间,怎么争论不知道,但这开启了“二都”先河,周召分陕而治,成就了“成康之治” 。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洛阳,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夺取天下之道。在回答高起、王陵时,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就是刘邦南宫论三杰。后来,山东人娄敬去洛阳南宫觐见刘邦,提出长安在关中平原,南枕秦岭、北临渭河,易守难功,应该迁都长安。张良在回答刘邦的提问时,说刘邦的臣子们家都在函谷关东,都希望离京城近一些,才会说洛阳好,应该迁都长安。之后,刘邦听从他们的建议迁都长安。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2)

洛阳龙门石刻

200多年后,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杜笃[dǔ](东汉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作《论都赋》,提出“关中表里山河”、“洛邑褊小”,应该迁都长安。到汉明帝刘庄时,刘庄要求百官作《神爵颂》,班固作《两都赋》,傅毅也作了《洛都赋》、《反都赋》,他二人在反对迁都长安问题上得到了汉明帝的称赞,平分秋色,被魏文帝曹丕评为“不分伯仲”。班固《两都赋》在分析了人文的特点后,指出:“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天下之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峻(九峻山),泾、渭之川,曷若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带河溯洛,图书(河图洛书)之渊?”,迁都之问在朝廷做了定论。

实际上,在东汉初年,经过连年的战乱,关中人口只有28万,长安也只有3000户。正如班固《两都赋》中:“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人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郭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以来,未之或纪。”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又过了600多年,唐高宗李治首次来到洛阳,当年(657年)10月,就诏令改“洛阳宫为东都”。684年,武则天执政后,立即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到713年,实际上洛阳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有人认为,洛阳是守成之都,存在于经史子集中,但翻开古代中国的版图,大多时候,洛阳确实畅达东西、贯通南北、九州通衢。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过故洛阳城》写道:“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朝以后,洛阳、西安的政治光环渐暗。现在,人们的争论仍络绎不绝。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3)

洛阳新安铁门镇烂柯山圣旨碑

烂柯传说

“烂柯”是围棋的别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世居洛阳的孟郊《烂柯石》中都提到“烂柯”。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烂柯山也因“仙”而名扬天下。

在西晋时有一个樵夫,名叫王质,家住铁门镇蔡庄村,以砍柴卖柴为生,人们就叫他王樵或王乔。有一天,他到村南的山上砍柴,看见两位老者正在一个山洞对坐下棋,王质也好下棋,就凑过去放下斧头,默默观棋,饿了,就顺手接过老者递过来的桃子充饥。一盘棋没有看完,一位老者对王质说:“你也该回家了。”王质俯身去拿斧子,想不到斧柯(斧柄)已经烂朽,只剩下铁斧了。王质匆匆下山,返回村里,他懵了,村子变了样,怎么一个人也不认识了呢?他问村子里的人自己母亲、弟弟和儿子的情况,村里人告诉他,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祖先叫王乔,上山砍柴,一去未归。这时,王乔意识到自己在山中遇到的两位老者原来是神仙,立即跑回山上,要拜他们为师。谁料,两位老者不理他,携手进了山洞。王乔也想进洞,却见洞口一团火光,根本无法进入,只能扒着往里面看,称作“扒头王樵”。就这样,王乔仅仅修成了“真人”,即“半仙儿”,而他当初砍柴的那座山,从此被称为烂柯山,仙人进入的洞,则为王乔洞。原来王乔上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王乔在山间看下棋,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铁门村南山叫做“棋盘山”,有砂积石洞与烂柯山王乔洞相通。

刘禹锡引用了这个典故自比王质,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23年后的人事沧桑。

符合和接近烂柯传说的主要有浙江衢州、河南新安、广东高要、陕西洛川、四川达县和和山西武乡等地。

河南新安烂柯山位于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4)

洛阳新安洞真观

河南新安烂柯山岩石结构为表生砂岩结构,实质是砂积石,学名碳酸钙水生苔藓植物化石,也就是我们说的“上水石”,天然洞穴很多,有的穿连相通。

在新安烂柯山,有洞真观,分为两区,古称上下两院,南为洞窟区,北为建筑区。据元朝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所立,由书法名家张仲寿(钱塘,今淅江杭州人)书丹“重兴新安洞真观碑”记载:洞真观建于北宋年间,以纪念王乔在此成仙。金人侵入中原,此观遭到严重破坏。到了元代,皇家大兴土木,将其恢复重建,并连颁三道圣旨,将此作为皇家园林和皇族进行祈福之所。

洞窟区一带洞窟凿于断崖处,现存5窟,其中最大的为“真人王乔仙洞”,洞口狭中宽,高约3-4米,面积30平方米,洞口左侧嵌有石碑一通,碑文:“大元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十一月下旬,王乔仙洞兼下院洞真观主持纯和子孙道先立”。洞口上方有“石树”碑刻一方,洞口内东壁镶嵌元大德年间敕保道观的皇帝圣旨碑,阴刻汉、八思巴文及皇帝印章。

洞真观南北两区现存奉题河南府烂柯山铁斧诗碑、元成宗铁穆耳圣旨碑、逢师一着碑及各时期重修碑记碑刻60余通。

烂柯山还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封御泉的传说。

看到一则轶事:“康有为曾随张钫来这里游玩,他看了‘紫气东来’、‘三清宝殿’等题字后,说‘此人不得善终’。果然,题字的人在30多岁时就死于‘跑刀客’,是铁门镇人。”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5)

洞真观柏树顶缸

据说,新安县烂柯山有“扒头王樵”、“神碑透灵”、“柏树顶缸”、“树倒成石”、“老柏抱楸”、“槐柏搭桥”、“古柏灵钟”、“东荆西枣”、“火烧柏心”和“玉梅弄琴”等十景,目前,仅可看到“柏树顶缸”、“倒树成石”和“东荆西枣”。

“柏树顶缸”是三清殿前柏树幼小时道人怕踩坏,用破缸遮盖住,柏树长大后破缸被顶上树梢。

“树倒成石”是指王乔洞上边的椿树化石。

“东荆西枣”是三清殿后面明柱均来自烂柯山,东为荆条西为枣木。

2000年9月,洞真观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洞真观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梅村还是因修汉函谷关的西汉楼船将军杨仆的故乡。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孟郊《烂柯石》:“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唯馀石桥在,犹自凌丹虹。”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6)

奉题河南府烂柯山铁斧诗碑

烂柯古迹

元朝烂柯山洞真观皇帝圣旨碑文》:

皇帝圣旨里,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据河南府新安县烂柯山洞真观住持道人孙道先状告:本观居系历古神仙隐现之山,今建立为皇家焚修之所,常有一等不惧公法人等及面生之人,前来观内安下,仍坎伐林木,溷[hùn]扰百端,道众著言劝告,反以摭拾相争,本观不能安业,告乞移行有司禁约事,得此照得累钦奉圣旨,节该这的每宫观里,房舍里使臣休安下者,不拣是谁休倚气力住坐者,不拣甚么物件休放者,铺马祗应休著者,地税、商税休与者,但属宫观的田地、水土、竹苇、碾磨、园林、解典库、浴堂、店铺、席、醋酵,不拣甚么差发休要者,更俺每的明降,圣旨无呵推称著,诸色投下于先生每根底,不拣甚么,体索要者,先生每休与者,钦此。今据见告,乞赐出榜,付下禁约事,得此。省府合行出榜禁约,诸人毋得搔扰违犯,须议出榜者。

右榜晓谕,诸人通知。

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十月四日,王乔仙洞。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7)

王乔洞椿树化石“树倒成石”

元朝烂柯山洞真观重兴新安洞真观碑文》:

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张仲寿撰并书,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尚服院事谭振宗篆额。

天下名山,仙圣必家之。然不必高深广远,与世隔绝。虽舟车所会,人迹往来之冲□有焉。其名姓重□□异世代,久近离合,亘万古万变,而实一人之身,尤不须深较也。旧传王子乔好吹笙,时跨鹤下缑氏山中。或曰即髡[kūn]灵冢适晋也。今按烂柯山仙人亦名乔,又指之名质。河南西为新安县,又西一舍所,即山所在。陂陀靡迤,穹林琪树,映带左右。岩洞中土石与它山□别,状如钟乳石膏,岂石髓流溢而成耶?一溪南来,且北流绕出观宇后,清泠莹澈,可湘可溉,是真神仙窟宅矣。往闻此山有二人对弈,王仙偶樵采入山,因支斧柯观焉。弈者啖以枣,遂不饥,局末终而思归,则柯已半烂,其家子若孙,悉无存者,即弃人间事,不知所终。今信而有证者,惟斧存焉。尝有煅之者,祸不旋踵。守者益宝藏之以为神,当与旌阳之剑、昭勇之刀并传。山旧有观曰洞真,罹完颜氏灰劫。皇元抚定区夏,方外道者结茅居之,以不能自给去,独王志真留此,继以孙道先、马道昌、张道渊与志真同志,葺真宇,广云堂,修理门径,疏泉凿石,开二洞以奉三祖。列植松筠,创水磨,田畴疆畛,一陈之有司,给文以为据。凡可以为安众接待者,莫不悉力以成之。玄逸真人、广微天师皆大书扁额,其规模视旧雄丽。初奉省府榜约为厉禁令,则隶名清宫,赐之护持。伟哉斯宫!吾意志真又岂非乔仙出世欤?何创建之完整而可久也!宇宙间惟清浊二气,得其清者,用于世为圣贤,超世外为神仙。圣贤则有不朽者,在神仙则不死而长存,其实一也。而世谓仙家日月长,今以烂柯事视观之,则人世为长,而仙家为短矣,以其俄顷而阅数世也,非耶?兹山余尝诗之,今复□丐余文以传,谨书其事而系之以辞曰:

山中人兮皆仙,乘云气兮飞天。五王乔兮游戏,棋未成竟兮世迁。柯有烂兮斧在,火不烬兮薪传。续洞真兮王子,再结构兮成全。山周遭兮靡靡,水北去兮涓涓。阅方外兮岁月,托不朽兮珉坚。祝东宫兮千秋,圣天子兮万年。

中微大师提举刘志深,通和大师知观郭道亨,清真大师知观刑道祥。

大元至大二年十月吉日,清真凝和大师尊宿住持提点张道渊同立石。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8)

铁门棋盘山

成语出自刘禹锡

出自刘禹锡笔下的成语有四、五十条,从中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官宦人生。

紫陌红尘”[zǐ mò hóng chén]出自《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前度刘郎”[qián dù liú láng]、“兔葵燕麦”[tù kuí yàn mài]出自《再游玄都观》。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为连州(广东连州)刺史,流放刚走到江陵,就又被贬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刺史、郎州司马,之后又多次被贬、调官职。10年后,他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刘禹锡也过于直率,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人。这样的诗自然有人不满,刘禹锡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刘禹锡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

八方风雨”[bā fāng fēng yǔ]出自《贺晋公留守东都》;

心如寒灰”[xīn rú hán huī]出自《上杜司徙启》;

感人肺腑”[gǎn rén fèi fǔ]出自《唐故相国李公集记》;

故态复萌”[gù tài fù méng]出自《砥石赋》;

海北天南”[hǎi běi tiān nán]、“水碧山青”[shuǐ bì shān qīng]出自《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

平地风波”[píng dì fēng bō]、“平地波澜”[píng dì bō lán]出自《竹枝词》;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9)

洛阳老城街景

山高水长”[shān gāo shuǐ cháng]出自《望赋》;

百事无成”[bǎi shì wú chéng]出自《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

感激流涕”[gǎn jī liú tì]出自《王公神道碑铭》;

桑榆之景”[sāng yú zhī jǐng]出自《谢分司东都表》;

桃蹊柳陌”[táo qī liǔ mò]出自《蹋歌词》;

出文入武”[chū wén rù wǔ]出自《寄毗陵杨给事》;

革面悛心”[gé miàn quān xīn]出自《代谢赴行营表》;

公是公非”[gōng shì gōng fēi]出自《天论上》;

柳门竹巷”[liǔ mén zhú xiàng]出自《伤愚溪三首》;

雨露之恩”[yǔ lù zhī ēn]、“犬马之恋”[quǎn mǎ zhī liàn]出自《苏州谢上表》;

有仙则名”[yǒu xiān zé míng]、“案牍劳形”[àn dú láo xíng]出自《陋室铭》;

如履春冰”[rú lǚ chūn bīng]出自《让同平章事表》;

音问相继”[yīn wèn xiāng jì]出自《令狐仆射》;

祸起飞语”[huò qǐ fēi yǔ]出自《上中书李相公启》;

意切言尽”[yì qiè yán jìn]出自《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

满城桃李”[mǎn chéng táo lǐ]出自《宣上人远寄贺礼部王侍郎放榜后》;

风前月下”[fēng qián yuè xià]出自《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孤相公》;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10)

洛阳栾川鸡冠洞

济世安人”[jì shì ān rén]出自《哭吕衡州》;

临水登山”[lín shuǐ dēng shān]出自《酬马大夫登洭口戍见寄》;

披沙剖璞”[pī shā pōu pú]出自《唐尚书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铭序》;

幺弦孤韵”[yāo xián gū yùn]出自《澈上人文集纪》;

以忍为阍”[yǐ rěn wéi hūn]、“以慎为键”[yǐ shèn wéi jiàn]出自《口兵戒》;

一献三售”[yī xiàn sān shòu]出自《问大钧赋》;

郢人斤斫”[yǐng rén jīn zhuó]出自《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折臂三公”[shé bì sān gōng]出自《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

世路荣枯”[shì lù róng kū]出自《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

朱弦玉磬”[zhū xián yù qìng]出自《令狐相公见示杨少尹赠答兼命继声》;

言笑嘻怡”[yán xiào xī yí]出自《代诸郎中祭王相国文》;

衮衣以归”[gǔn yī yǐ guī]出自《贺门下裴相公启》;

探异玩奇”[tàn yì wán qí]出自《含辉洞述》;

猬起鸡连”[wèi qǐ jī lián]、“泰极而否”[tài jí ér pǐ]出自《唐故岎宁节度使史公神道碑》。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11)

银杏叶

刘禹锡借典故感叹世事(成语典故之刘禹锡)(12)

王乔洞

,